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逐步上升,引起了广泛关注。相较于远端胃癌而言,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更差。寻找理想的分子标志物来预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转移风险和判断预后,为进一步寻找直接的临床治疗靶点。p21-activated kinase-1(PAK1)作为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骨架重组、细胞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在多种癌症中发现异常表达PAK1与肿瘤粘附、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PAK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PAK1基因在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为PAK1小分子抑制剂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治疗奠定初步理论基础。 方法: 1.通过生物信息学挖掘食管或胃癌组织中常见靶向治疗相关通路基因(如 HER-2、EGFR)和PAK1 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聚类分析。 2.采用免疫印迹检测20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与配对的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PAK1蛋白表达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别挖掘胃腺癌组织与配对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食管腺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AK1的mRNA表达水平。 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3例手术切除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以及23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PAK1的表达,检测46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HER2、PCNA的表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选择对预后具有最佳的诊断界限的PAK1免疫组化评分数值,并分析PAK1表达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AK1的临床预后意义。 结果: 1.生物信息学挖掘发现PAK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中与HER-2/EGFR等癌基因mRNA表达模式相同,免疫组织化学也发现 PAK1和HER-2在蛋白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提示 PAK1是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发生网络中的潜在的重要靶点。 2.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中PAK1蛋白水平高于配对的正常黏膜组织,生物信息学挖掘同样发现食管腺癌以及胃腺癌组织PAK1 mRNA水平均高于配对的正常黏膜组织。 3.ROC曲线分析表明PAK1 H-score对生存状态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癌旁正常黏膜上皮中PAK1低表达或无表达,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PAK1表达水平逐渐增强。 4.分析PAK1表达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31例患者中PAK1呈现低表达, PAK1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01),PAK1的表达水平还与pTNM分期进展(III期 VS. III期)、肿瘤大小(>6厘米 VS.≤6厘米)、阳性手术切缘均呈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 P<0.001、P=0.006和P=0.033);而PAK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免疫组化和生物信息挖掘显示PAK1和PCNA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 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 PAK1低表达组病人的总生存率相比PAK1过表达组病人更长(P<0.001)。 6.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提示:PAK1过表达、男性、年龄大于60岁、 III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学低分化、肿瘤大于6cm是接受手术切除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后不良指标。进一步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提示PAK1过表达、III期、肿瘤组织学低分化、肿瘤大于6cm和男性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高危因子(P<0.001,P=0.045,P=0.031,P<0.022,P<0.010)。 结论: 首次证明PAK1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过表达,主要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联。 PAK1过表达可作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一个独立的高风险预后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