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以来,个人主义思想从西方传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五四”文学被称为“人的文学”,取得了骄人的创作实绩,但是,以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标准去衡量“五四”文学中的个体建构,我认为其缺失是明显的。
论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五四”文学中个体形象整体特征。“五四”文学以塑造理想个体形象为己任,但是阅读“五四”文学会发现其中的个体形象更多代表的是“全体的人”而非“单个的人”。一部分昂扬亢奋的个体形象背后往往隐藏着群体影像,而更多的个体形象过多表现出茫然感伤的共同情感特征,“五四”文学并没有能够塑造出时代所呼唤的独异的个体形象。
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从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个体自身等几个层面去考察“五四”文学中个体建构中的几种偏向。“五四”文学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个体往往被塑造成黑暗社会的对立者,通过对社会恶的批判来彰显自身的善。个体自身总是处于迷乱的情感之中,无法自拔,而唯一的舒解方法就是将个人的痛苦转嫁给他人。作为“五四”时期对个体独立思考最为深刻的作家,鲁迅文学作品中对个体的想象和建构的深度远远超出一般的“五四”作家。鲁迅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建构着各种个体形象,探索个体独立自主之路,但是深入分析他的作品,我们发现鲁迅的个体建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论文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五四”文学个体建构未完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思想无所不在的隐形影响。大量的以爱情婚姻自由为目标的反传统的个体形象自身却有深厚的传统意识,以至于在追求自我独立的过程中往往受制于隐形传统的影响,最终反而选择了放弃自己的追求,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解决个体自主与传统诉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困境,亡国亡种的忧患中,个体的独立始终要以国家的富强为最后的归依。这样的背景下,个人的欲望、需求如果不安排在国家富强的大话语下似乎总难理直气壮。于是在很多的情爱作品中,主人公一面赤裸裸呼唤爱情,赞美肉欲,一面又自觉不自觉的将其置于国家民族解放的话语下,使得对个体欲望的直接审视往往被文本中的国家民族叙事遮蔽,无法获得人性层面的展开与深入。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作为“五四”文学个体建构的思想背景的个人主义思想,缺乏西方思想的幽暗意识,并因此造成“五四”个人主义思想忽视对人性恶的清醒认识,导致乌托邦的追求和情绪的迷乱极端化等缺陷,这些缺失表现在文学个体的建构中就是普遍缺乏对“自我”的内在逼视与反省,往往将矛盾转嫁到他人、社会上去。因此,幽暗意识的缺乏是“五四”文学个体独立未完或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