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拟全麻下行TKA患者60例,按单盲法随机分为4组,D1组(n=15例),R1组(n=15例),R2组(n=15例),R3组(n=15例)。全身麻醉前D1组(浓度为0μg/ml右美托咪定)单纯用0.375%罗哌卡因15mL行股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并安置连续阻滞导管,R1组0.375%罗哌卡因15mL+1.5μg(浓度为0.1μg/ml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R2组0.375%罗哌卡因15mL+7.5μg(浓度为0.5μg/ml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R3组0.375%罗哌卡因15mL+15μg(浓度为1μg/ml右美托咪定)右美托咪定,各组于全身麻醉前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安置股神经阻滞连续导管,并注入局麻药物15ml。20min分钟后使用修剪的尖锐的棉签对患者皮肤表面针刺致痛测定阻滞效果。各组病人在股神经阻滞完成后用行全身麻醉靶控诱导(靶控的全麻药物为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顺阿曲库铵肌松作用下行气管插管或者放置喉罩,术中维持使用静吸复合麻醉。假体置入前后给予“鸡尾酒”对整个关节囊浸润麻醉,开始缝合时将此前配置余下的股神经镇痛药物5ml全部注入连续股神经导管,同时静注芬太尼0.1mg、曲马多100mg以防止手术后的痛觉过敏(主要由于瑞芬太尼的撤药反应引起)。术毕病人转入麻醉恢复室,待清醒后拔出喉罩或气管导管,随即启动股神经连续阻滞自控镇痛泵,阻滞药物为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200mL:各组中罗哌卡因的浓度均为0.25%,D1组不添加右美托咪定,余下的R1、R2、R3组分别添加20μg(0.1μg/ml)、100μg(0.5μg/ml)、200μg(1μg/ml)右美托咪定。电子镇痛泵的参数设定为背景剂量3mL/h,单次按压PCA追加剂量为8mL/次,锁定时长60分钟。术后转入病房后疼痛不能耐受时予肌肉注射曲马多100mg。记录术后12,24,48h患者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记录48h内镇痛泵追加次数、曲马多使用人数、以及穿刺部位血肿、神经损伤、局麻药毒性反应、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肌无力、跌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1.8h、24h、48h静息和运动VAS中,R3组的评分均低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h、24h静息VAS中与R2组低于D1组与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1组与D1组在任一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组患者在镇痛泵追加次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960,p=0.004<0.05),与D1组比较,R3(p=0.014)和R2组(p=0.014)低于D1组具有统计学差异;与R3组比较,D1(p=0.014)和R1(p=0.005)高于R3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差异在四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外追加的镇痛药物上R3组均低于各组。R1、R2、R3组少于D1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8h MMT肌力评分中,与D1组相比,R1、R2和R3与之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MMT肌力评分中,与D1组相比,R2(t=3.008,p=0.004)组高于D1组与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 MMT肌力评分中,与D1组相比,R2(t=2.596,p=0.012)组高于D1组与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在8h,24h,48h与D1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4.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局麻药毒性反应、穿刺部位感染、神经损伤及其神经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肌力异常减弱、跌倒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结论: 1.0.1μg/ml的右美托咪定添加到0.25%罗哌卡因增强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不明显。 2.1μg/ml的右美托咪定添加到0.25%罗哌卡因明显增强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 3.0.25%的罗哌卡因的镇痛作用和添加的右美托咪定可能呈现剂量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