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之际诗坛上演绎着唐宋诗之争。面对元明以来诗必盛唐,摒弃宋诗的情况,一些有识之士重新发掘宋诗的价值,大力提倡宋诗。吴之振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选本《宋诗钞》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康熙年间宋诗热的形成,在浙派的发展历程以及清初诗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吴之振自身的诗歌创作也具有鲜明的宋诗特色。此外,他交游广泛,与一时之秀如梁清标、王士禄、王士禛、陈廷敬等著名文人多有交往,又与那些地方性小文人联络密切,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时文坛的生态。可以说,吴之振是一位非常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的文人,由之而审视清初诗坛亦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视角。
本文以吴之振为研究对象。对其家世生平、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选本《宋诗钞》以及“种菜”诗唱和活动等相关问题作全面探究。
第一章系统考察和梳理了吴之振的家世和生平。从隐逸为尚的家风、诗书为高的家学、德行为本的家训等角度出发,剖析家族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力图多层次呈现出一个立体且鲜活的吴之振。吴之振的一生经历相对简单,简单的背后却有耐人寻味的一面,其青少年时期得以结交两位清初大儒吕留良、黄宗羲,对其思想及人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编选《宋诗钞》成为吴之振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吴之振却在声名远播之后旋即归隐,悠游林下。深入探究其种种行迹心态,也为理解清初文人的心路历程与价值选择提供一种别样的解读。
第二章对《宋诗钞》相关问题进行考论,并重点关注其传播过程。《宋诗钞》经吴之振京城之行得以面世,并有力地推动了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在传播的过程中,吴之振积极构建并主动扩大交游圈进行宣传,同时,“宣南”地区的文化空间也提供了一定的“地利”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宋诗钞》的出现恰恰契合了京师之诗学趣尚。钩沉出促成《宋诗钞》成功的种种合力,有助于厂解《宋诗钞》的传播途径,进而理解彼时诗风演进的一些动态特征,丰富文学史细节。
第三章重点剖析吴之振诗学观及诗歌创作。吴之振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表现出通达的“宗宋不黜唐”的诗学观,具体的阐释倾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真”侧重抒写性灵,穷达一耳;“变”强调贵在自得。受其选本《宋诗钞》成就之遮蔽,学界对吴之振诗歌关注较少,其诗歌体现了宗尚宋诗的诗学倾向,在以交际为诗、以才学为诗、以娱乐为诗等方面继承了“元祐”诗风的特点。
第四章吴之振隐居黄叶村庄后,以“种菜”为题征诗唱和,得到了文人的积极响应。“种菜”诗唱和不仪是吴之振归隐心声的表达,也是对当时文士交游、文人心态的真实还原,唱和诗作也体现了鲜明的宋诗特色。从“种菜”诗唱和活动切入,对深入探究清初江南地区诗坛风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以吴之振为研究对象。对其家世生平、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选本《宋诗钞》以及“种菜”诗唱和活动等相关问题作全面探究。
第一章系统考察和梳理了吴之振的家世和生平。从隐逸为尚的家风、诗书为高的家学、德行为本的家训等角度出发,剖析家族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力图多层次呈现出一个立体且鲜活的吴之振。吴之振的一生经历相对简单,简单的背后却有耐人寻味的一面,其青少年时期得以结交两位清初大儒吕留良、黄宗羲,对其思想及人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编选《宋诗钞》成为吴之振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吴之振却在声名远播之后旋即归隐,悠游林下。深入探究其种种行迹心态,也为理解清初文人的心路历程与价值选择提供一种别样的解读。
第二章对《宋诗钞》相关问题进行考论,并重点关注其传播过程。《宋诗钞》经吴之振京城之行得以面世,并有力地推动了清初宋诗风的兴起,在传播的过程中,吴之振积极构建并主动扩大交游圈进行宣传,同时,“宣南”地区的文化空间也提供了一定的“地利”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宋诗钞》的出现恰恰契合了京师之诗学趣尚。钩沉出促成《宋诗钞》成功的种种合力,有助于厂解《宋诗钞》的传播途径,进而理解彼时诗风演进的一些动态特征,丰富文学史细节。
第三章重点剖析吴之振诗学观及诗歌创作。吴之振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表现出通达的“宗宋不黜唐”的诗学观,具体的阐释倾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真”侧重抒写性灵,穷达一耳;“变”强调贵在自得。受其选本《宋诗钞》成就之遮蔽,学界对吴之振诗歌关注较少,其诗歌体现了宗尚宋诗的诗学倾向,在以交际为诗、以才学为诗、以娱乐为诗等方面继承了“元祐”诗风的特点。
第四章吴之振隐居黄叶村庄后,以“种菜”为题征诗唱和,得到了文人的积极响应。“种菜”诗唱和不仪是吴之振归隐心声的表达,也是对当时文士交游、文人心态的真实还原,唱和诗作也体现了鲜明的宋诗特色。从“种菜”诗唱和活动切入,对深入探究清初江南地区诗坛风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