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20世纪的苏联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交响曲创作继承了自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马勒以来的创作传统,其十五部交响曲以宽宏的视界叙述20世纪上半叶苏联人民的光荣与苦难。而其四重奏创作则实现了外在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完美结合,十五部弦乐四重奏以晦涩的音乐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作曲家在外部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记录自己思索历程,表现自我内心世界的“日记”载体。本文将主要围绕如何对肖斯塔科维奇晚期七首四重奏进行有效的分析阐释这一问题进行展开,通过从音乐语言与形式结构的角度对作曲家晚期七首弦乐四重奏展开分析,同时关照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创作意图,结合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自身的特征演变,并旁及作曲家同一时期的其他音乐作品创作,尝试对肖斯塔科维奇具有明显个人特点的音乐语言与创作思维进行研究解读,进而明确晚期四重奏在作曲家整个创作历程中的地位与影响。同时还尝试借鉴文学批评中诺思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研究模式,同时结合对作品进行的具体分析实践,最终对肖氏晚期四重奏中所蕴含的内涵情景、艺术意蕴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构思进行准确且有效的阐释。本文共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形式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主要讨论自海顿起经贝多芬直至20世纪初的弦乐四重奏体裁的创作情况,并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写作进行历史分期,由此对即将展开研究的范围进行界定。后三章主要围绕晚期七首作品展开,借鉴弗莱批评理论中的“向后站”的批评观点,以逐渐后退的观察视角展开分析。首先在第二章中针对晚期七首四重奏的细部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主要集中于文本分析与意义阐释两个层面:在文本分析层面中将对作品的结构与音乐语言进行细致的解剖,而阐释层面则尝试对作品的创作特色、艺术意蕴进行初步的诠释性论述。随后在第三章与第四章借鉴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之前的分析结论进行批评式的拓展。在第三章中主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种不同的结构层面对作曲家晚期七首四重奏中存在的循环观念进行阐释,并推论出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结构思维中存在的“聚合”观念。第四章则从晚期四重奏音乐语言层面之中存在的贯穿性因素入手,对肖氏作品中存在的“音乐原型”进行追索,同时推论出肖斯塔科维奇音乐语言写作层面存在的“离散”观念,继而进一步完善对作品意义的阐释。最后通过对肖氏作品的特殊风格正是由于“聚合”与“离散”两种观念所造成的“背离”特征的考察与批评,完成对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四重奏的总体释义,并由此论证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观念可以应用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与阐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