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道苏北入海,直接促进了今滨海与射阳县境的形成,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山东入海,苏北海岸由淤进转为蚀退,煎盐业因此而衰落,垦殖和渔业继之兴起。清末兴起的苏北渔业在民国时期一度繁荣,后在战乱中受到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渔贷发放,组织渔业生产的互助合作,使苏北渔业在1953年恢复到战前水平,如何实现渔业增产成为苏北渔业发展讨论的新问题,除了坚持合作化道路,增加网具,进行技术改进与革新外,通过打带鱼促使渔业生产由季节性转向常年性,提前小黄鱼取捕时间,加大捕捞强度成为当时的渔业增产方式。这一系列增产方式的实质是采取对资源强势掠夺的捕捞方式以实现产量计划,由此导致了小黄鱼资源在1950年代末期趋于枯竭。小黄鱼失收与养捕并举的号召,是1950年代苏北计划渔业发展的一体两面,苏北养殖渔业藉此从计划变为实践,特别是通过自孵鱼苗所实现的部分鱼种供应,解决了养殖渔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黄河改道使滨海与射阳的渔业发展呈现出“海淡之别”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