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同反相位、脂肪抑制、T2map技术及血脂生化指标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及脂肪肝病变程度的评价作用。方法: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实验组30只,B组为对照组10只,A组采用髙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B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12周。12周后行腹部轴位T2WI、同反相位及T2map扫描,观察A、B两组的MRI表现,并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实验组和正常组的HFF1值、T2值及HFF2值。扫描结束后,大鼠禁食12小时,抽取血液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血生化检查完毕后取下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并用特殊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出肝细胞中脂肪变细胞的百分比。结果:①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TG、TC、HDL-C、LDL-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级别脂肪肝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FF1、HFF2在正常组和脂肪肝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脂肪肝不同级别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和对照组T2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2值在不同病理分级脂肪肝中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④HFF1、HFF2与肝脏细胞中脂变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88,P=0.00<0.05,r=0.77,P=0.00<0.05)。脂肪肝中血TG、TC、HDL-C、LDL-C与肝脏细胞中脂变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P>0.05)。T2值与肝脏细胞中脂变细胞百分比无显著相关性(r=0.27,P=0.18>0.05)结论:血脂生化、同反相位以及T2加权脂肪抑制技术三种方法均能够对有无脂肪肝进行诊断;同反相位以及T2加权脂肪抑制技术两种方法能够对脂肪肝进行分级;在对肝脏脂肪含量进行定量评估时,同反相位较T2加权脂肪抑制技术更接近于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