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每天都会做出许多决策,它存在于每一件事中,小到买一样东西,大到未来规划。我们渐渐的认识到决策不仅仅是只对当前事件的决策,而更多的是对将来时间点上的事件做出决策。绝大多数的决策涉及到权衡问题,例如:在时间较早收益较小(Smaller and Sooner, SS)和时间较晚收益较大(Larger and Later, LL)的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在未来的两个时间点的结果之间做出选择,即我们所说的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Choice)。前人许多文献研究已经表明,相对于较早的结果,较晚结果的价值被低估,即存在时间折扣,在不同的情景下人们存在不同的时间偏好(Time Preference)。在跨期决策这一领域,以往研究较多的集中于研究时间偏好,其原因及时间偏好率随时间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等,例如提出了折扣效用模型、双曲折扣模型等理论来解释,亦或是对预期、自我控制等在决策中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但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框架效应,例如符号效应(Sign Effects),即在损失和收益情景下折扣率不同,规模效应(Magnitude Effects)即金钱数量的大小也会对折扣率产生影响等等。Daniel Read等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反常的跨期决策,称为日期/延迟效应(Date/Delay Effect),即当相比于用日期(例如:3月5日)来表述,通过用一个延迟(例如:六个月)来表达的将来的结果会被更多的低估,而这是前人在实验中所忽视的时间的表达方式对跨期决策的影响。Daniel Read的研究仅仅局限在收益情景下的跨期决策,而前人的众多研究都表明了,收益和损失情景对跨期决策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时间表述方式对跨期决策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通过匹配、选择两种诱发模式在收益、损失两种情景下,通过模拟计算机实验的设计方法分别来研究不同描述方式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在收益情景下,被试在“日期”的时间描述方式下选择LL的频率较高,与延迟的两种时间描述方式下的被试主观折扣率分别有显著差异。2)在损失情景选择模式下,被试在“日期”的时间描述方式下选择LL的频率较低,与月份数的延迟时间描述方式下被试的主观折扣率不同有显著差异,与周数差异不显著。在损失情景在匹配模式下,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诱发模式下,相比于“日期”的时间描述方式下,在延迟的时间描述方式下(月份数和周数)被试更少的选择LL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而两种延迟时间描述方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4)时间描述方式、诱发模式、损益情景对跨期决策的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时间描述方式和诱发模式对跨期决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时间描述方式和损益情景对跨期决策的交互作用显著,诱发模式和损益情景对跨期决策的交互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