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的竞争舞台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区域开放式创新作为国际创新发展的崭新范式,已成为各国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借助竞相发展并日益完善的信息化、交通便利等手段,各行各业尤其是电商企业的发展正逐渐打破地理限制,呈现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全新发展模式。信息化发展水平及交通便利度等因素对区域开放式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因此,本文拓展信息化、交通便利、开放式创新等维度,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空间门槛回归、空间计量经济等方法,对我国区域开放式创新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归纳如下:第一,系统研究区域开放式创新度的测度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区域开放式创新的轮式运行机制,构建包含广度与深度的区域开放式创新度的测度模型,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包含软实力基础、硬实力基础、经济基础、绩效在内的区域开放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开放式创新整体呈现集聚态势,且开放式创新程度自东向西的阶梯型差异显著并呈递减趋势。相比京津冀开放式创新程度的不均衡,长三角、珠三角的开放式创新程度较高且呈协同态势。第二,修正凯尼尔斯模型,对开放式创新下区域空间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引入信息化水平影响指数、开放式创新程度、基于交通便利度的距离修正等系数,对传统的凯尼尔斯模型进行修正,探究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研究指出,信息化发展水平、交通便利度、开放式创新度对空间知识溢出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区域知识溢出的空间集聚态势显著,尤其长江流域的知识溢出水平较高;上海对周边区域的促进作用显著,但京津地区对周边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第三,综合应用BP神经网络与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方法,探究电商运营模式下区域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发展战略,并对信息化、交通便利度的作用效果、稳健性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分析并指出信息化与交通便利度对区域开放式创新的指数函数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信息化与交通便利度的完美结合显著增强区域创新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且主要依赖信息化的带动;其中,信息化呈现显著增强的促进趋势,其影响具有稳健性,且显著增强创新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交通便利度呈现显著减弱的促进趋势,但其影响不稳健,对创新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不显著。第四,基于空间门槛理论及国际技术溢出机制,探究多渠道国际技术溢出视角下区域开放式创新的国际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发展水平、交通便利度为门槛,对比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渠道产生的国际技术溢出对省际开放式创新效率的空间及门槛效应。研究指出:信息化、交通便利度各门槛下,各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均对区域开放式创新生产率呈逐渐增强的促进作用,其中贸易渠道获取的国外技术溢出对创新效率的促进力度最大;相比交通便利度,信息化在国际技术溢出中作用更显著;对东部区域应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国际发展战略部署,对中、西部区域加强招商引资与贸易活动。第五,拓展邻近维度内涵,分析多维及交互邻近下区域创新及开放式创新的空间联动效应。构建信息化、交通便利度、开放式创新度及交互邻近矩阵,采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方法对各邻近下的区域创新及开放式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开放式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且相关性逐渐增强;在地理、交通便利度、信息化、开放式创新等一维或多维交互邻近下,邻近省份的研发创新(或开放式创新)活动大多显著促进本省的研发创新(或开放式创新)产出,尤其开放式创新邻近下的促进作用力度最大;在多维交互邻近中,信息化因素的促进作用最显著,但多维综合邻近下的整体空间溢出呈现弱结合效应。第六,构建政策供需匹配模型,对政策的供需匹配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基于企业视角,对各项政策供给与需求的差异化程度进行研究,构建包含政策供需匹配度及匹配环境变量在内的政策供需匹配模型,以期为各组织部门的政策偏移与完善提供理论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