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报道及78例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o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相关诊治经过、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等进行报道。并以该病例为引,结合国内近20年报道的77例病例,分析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并研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肥厚性硬脑膜炎预后的价值。以期提高临床医疗工作者对肥厚性硬脑膜炎的认识。方法:1.以个案报道的形式,对我院收治的1例肥厚性硬脑膜炎的诊疗经过、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进行探索和分析。2.以病例分析的形式,对我国1995-2015年内肥厚性硬脑膜炎病例进行初步筛选,选入符合要求的病例阐明入组标准进一步筛选病例,设置干预措施,对照及研究方法进行临床特点及用药与预后的研究。3.将个案报道病例及其它入选病例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其中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各种临床体征),既往史,个人史,影像学特征(发病部位及责任病灶),实验室检查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4.患者性别、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采用二分类数据录入,年龄采用入连续性数据。影像学数据中的CT值及长度测量采用我院AW4.5工作站的viewer进行测量。临床预后进行二分类计数资料的录入,分为“持续缓解型”及“反复发作型”两个等级,并量化为“1”和“0”,并应用统计学软件及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个案报道的结果:(1)临床诊治结果: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病史3年,有记载的门诊诊治1次,住院诊治4次。门诊误诊误治1次,住院误诊误治3次,误诊误治时间3年余,3年来患者病情呈反复发作型发作。确诊后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头痛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短期随访预后良好。(2)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病半月内的头颅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发病2年和3年余的头颅影像学检查见均见小脑幕密度增高,其CT值分别为55 Hu和48Hu,最大宽度分别为2.98cm和2.38cm;激素治疗后的头颅影像学检查见小脑幕密度较前降低,其CT值为40Hu,最大宽度为0.94 cm。2.78例肥厚性硬脑膜炎临床特征分析结果:(1)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选入病例共78例,结果显示:78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1;平均发病年龄47.9岁;头痛,颅神经损伤,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听力下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共济失调,病理征阳性,颅内压升高等体征为主要临床体征,小脑幕,大脑镰等部位为主要发病部位。(2)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不同临床分型的比较结果:78例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中,持续缓解型组55例(70.5%)及反复发作型组23例(29.5%)。因为年龄为连续性数据,两组符合正态分布,故给予单独行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P>0.05)。其余临床资料应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病理征阳性和Kernig征阳性患者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和P=0.045,P<0.05),其他各临床资料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治疗分型预后的对比研究结果:70例入组不同药物的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按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分为激素治疗组57例和非激素治疗组13例。其中57例激素治疗组患者激素治疗后临床上表现为持续缓解者44例(77.2%),反复发作者13例(22.8%);13例非激素治疗组患者对症治疗后临床上表现为持续缓解者6例(46.2%),反复发作者7例(53.8%)。结果显示应用糖皮质激素组的临床预后与未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0,P<0.05)。结论:1.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种多以慢性起病,反复头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疾病;2.病变多累及小脑幕,因此头颅影像学多以小脑幕密度增高为主;3.激素治疗可以改善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结局,如出现病理征阳性及Kernig征阳性两种临床体征常提示临床结局不良。
其他文献
肝硬化是一全球性常见病,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严重肝脏疾病,疗效不佳。在其防治研究过程中,糖皮质激素、抗TGF—β单克隆抗体或TGF—β受体抑制剂及干扰素等,均因疗效不确切或副
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在接受中西药治疗后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并客观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视野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程
目的:通过在聚β-羟基丁酸酯-聚乙二醇(PHB-PEG)共聚物微球的浸提液中种植L-929细胞,观察细胞的贴附、增殖及形态变化及PHB-PEG共聚物微球细胞毒性的检测,探讨PHB-PEG共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