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定义为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是囊外骨折,占髋部骨折的55%,多发生在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是对老年人健康威胁最大的创伤性疾病之一。早期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法,因为其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显著降低死亡率,且术后功能恢复好于保守治疗。但对于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其内固定失败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因此对这类骨折的治疗应予以高度重视,根据骨折的“个性”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近年来,随着基于生物学固定和经皮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原则的锁定内固定支架的逐渐采用,使得锁定钢板成为髓内固定之外的另一种选择。然而,临床上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u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PFLCP)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伴有小转子周围缺损的病例,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时有发生。本实验旨在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小转子缺损程度及头颈螺钉长度对PFLCP内固定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具身高相近的成年防腐尸体标本,均为男性,年龄32-46岁,平均40岁。剔除肌肉等附着软组织,仅保留一层骨膜。测量6根股骨标本的股骨近端几何参数。经肉眼观察及X线检查,无骨肿瘤、骨骼畸形及骨质破坏,无明显骨质疏松。标本使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保存,实验前12小时取出,自股骨髁上将标本横断,保留股骨头颈及股骨中上段约35cm。6根股骨标本各为一组。在造骨折模型前先采用标准技术将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于所有标本。均选用10孔钢板,向股骨头颈打入3枚空心锁定螺钉,远端锁定5枚双层皮质螺钉。固定后摄正侧位X线片以确定内固定位置满意。然后沿大小转子间线制作两部分简单骨折。所有标本于股骨远端用Ⅱ型义齿基托树脂包埋,安装于自制夹具上。每个标本均于股骨近端选取4个点黏贴应变片。将黏贴好应变片的骨折内固定模型及夹具安放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依次将应变片与应变仪连接。将百分表指针水平紧贴在股骨近端锁定板第一孔边缘并牢固固定。正式加载前先施以1000N的垂直负荷3次,以减少因蠕变造成的误差。然后以20N/S的加载速度垂直加载0~1000N,每100N记录应变值。同时记录相应加载时的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根据股骨标本的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及影像学测量,实验中对每个骨折内固定模型均依次采用90mm,85mm,80mm三种长度头颈螺钉进行测试,三种螺钉长度依次对应距股骨头软骨面约10mm,15mm,20mm。实验中简称为90mm组,85mm组,80mm组。待简单骨折内固定模型测试完成后,在每具标本上依次制造小转子基底缺损,后内侧中度缺损,后内侧广泛缺损的骨折内固定模型,并按照上述加载方法依次加载垂直压力,并记录相应指标。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6根股骨标本在股骨颈长、股骨颈直径,股骨头直径及颈干角等数据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位移值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的结果相似。在简单骨折以及小转子基底缺损骨折模型中,90mm组与85mm组位移值无差异,但均与80mm组有差异。在小转子中度缺损及广泛缺损骨折模型中,三组钉长位移值任意两组间均有差异。同时,随着缺损程度逐渐增大,位移值均逐渐增大,骨折稳定性越来越低。3应变值1点及2点所测应变值均为正值,说明其承受的是张应力。3点4点所测应变值均为负值,说明其承受的是压应力。随着头颈螺钉长度的变化,不同骨折内固定模型的应变值变化相同。在简单骨折及小转子基底缺损模型中,90mm组与85mm组应变值无差异,但均与80mm组有差异。在小转子中度缺损与后内侧广泛缺损骨折模型中,三组钉长的应变值任意两组间均有差异。同时,随着缺损程度逐渐增大,4个位点应变值变化不全一致。其中1,2,3点应变值变化一致,缺损越大,应变值越大。4点与1,2,3点变化却相反,缺损越大,应变值越小。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小转子缺损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颈螺钉距离股骨头软骨下10mm左右,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好。针对缺损程度小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距股骨头软骨下15mm左右也能取得相似的稳定效果。但不推荐距股骨头软骨下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