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是人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消费方式趋于多元。住房消费、教育消费、医疗消费等逐渐成了人们的常见消费方式。法律消费更是因“依法治国”伟大治国方略的实践而越来越为百姓关注,成为我国居民的一种日常消费行为。文章从社会实证层面和价值评价层面,以邻里纠纷的预防、解决方式为视角对我国居民法律消费的现状作了研究。从实证层面来看,我国居民法律消费方式主要有调解、公证、法律咨询、诉讼、仲裁、行政登记、接受法学教育等。从我国现阶段居民法律消费的主要方式可以看出,法律消费涵盖了法律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消费的特点体现为:消费主体的广泛性,消费对象的法定性,法律消费方式的多样性,法律消费的多层次性。这些特点的背后体现了两个较深层次的特点:法律(国家法)主导社会秩序的形成;我国居民对国家法的自觉认同与“厌讼”心理的驱除。居民法律消费增多的原因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如法律消费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法律消费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法律消费与个人权利意识的成长之间的关系等等。本文运用社会分层理论对居民法律消费增多的原因进行解释。文章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分层对法律消费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法律消费品的供给”和“法律消费品的需求”的影响,然后结合我国社会分层的实际对前述的理论进行验证。得出了在当代中国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促进了法律消费的变化与发展的结论。从价值层面来看,对法律消费这么一个社会现象需要作辨证的分析。居民参与法律消费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促进法律效力的实现,使立法目的和法的价值在社会的运动中得以实现;使得法律不再是祭台上的祭品。不当的法律消费观念或行为对我国法治建设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如认为法律比简单的暴力更高尚的观念;滥用自己的诉讼权利,肆意浪费国家司法资源的行为;同时还需要警惕对法律的过分依赖。研究现状也是为了把握未来,文章的最后对我国居民法律消费的未来图景作了展望。随着“熟人社会”的打破与各阶层的互动,未来法律消费必然还会继续增多;法律消费量的增多暗示的是中国公民主动进行法律消费习惯的养成,一场由被动接受“送法下乡”到主动消费法律的观念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