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平凹是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之子和美学精神之子。他生于汉江之侧,在商洛大地长到19岁,然后进城读书、工作和生活,尽管在城市生活了30余年,但他的长篇小说流淌着对家园意识难以割舍的依恋,其作品倾情表现了农村的风物人情、人物命运以及社会变迁,从文化人的角度对家园的未来也进行着积极的思考。本文通过对贾平凹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梳理和研究,来分析贾平凹是如何表现故乡的山水、人情风貌和社会变化的,如何表现其家园意识,品味他是怎样把自己对家园的一腔深情融化在其长篇小说中的,探究他对家园持怎样的思考和批判态度,并思考他如何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抒写中国人的感觉和生存,描绘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华民族灵魂的痛楚、蜕变、拷问与思考。这些均是本文研究得以展开的基础。本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引言:简略介绍“家园”的定义,并由此引出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中难以割舍的家园意识。第一部分:将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识分“三重奏”加以论述,这“三重奏”分别是家园意识的皈依,家园乌托邦的构建;家园意识的焦虑,家园乌托邦的溃散;家园意识的失落,家园乌托邦的追寻。结合其长篇小说详细分析作品中的家园意识。第二部分:重点考察贾平凹长篇小说家园意识难以割舍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源于对生养他家园的眷恋及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二是源于作家主体情感的内部矛盾及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三是源于对心灵精神家园的寻求及艺术追求的顿悟。第三部分:主要探究贾平凹长篇小说家园意识的价值和意义。文章最后认为:贾平凹在长篇小说中执著家园的探索和追寻,代表了当代社会思潮的离析,表明了一种文化建构和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立场,在今后小说的家园主题和作家对“家园”的关注中,应该如何去反映作家的心灵历程,如何去安顿“家园”灵魂、找到憩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