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做为最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会引起脊髓的受压与损伤。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发病年龄的逐渐减低,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正在逐年增多,并逐渐成为了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在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方案与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尚存在大量争议。相关研究显示,Nurick分级为2级的脊髓型脊椎病患者的手术疗效最为明显。上位神经在控制肢体运动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脊髓功能障碍的首要表现是下肢平衡性的破坏,步态的改变能够反映出脊髓损伤等严重程度。因而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步态的损害进行客观、定量的研究,可以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术后疗效评估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仪器、新设备的出现使步态分析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成为可能。然而脊髓型颈椎病步态异常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因而步态分析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这个领域的前景较为广阔。相较于其他传统的脊髓型颈椎病评分系统,步态分析具有客观、敏感、定量这些天然的优势。基于步态分析的脊髓型颈椎病评价系统,对于解决当前关于脊髓型颈椎病诊治方面的争议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Nurick2、3级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相同距离下常速行走时的步态参数进行研究,并与正常人群步态参数进行对比,以期对Nurick2、3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步态特点进行客观分析和准确描述,定量的探讨患者步态与正常人群的差异以及手术减压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确诊为NUrick2、3级脊髓型颈椎病住院且手术的患者14例,一般资料与其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8例,采用大连理工大学研发的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GaitSense步态评估系统)对正常人群以及患者术前、术后进行步态数据采集,制作脊髓型颈椎病术前与术后mJOA下肢功能评分、步态参数表格。用R语言3.2.4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独立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与正常人群的步态参数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患者步态参数差异以及mJOA下肢功能评分,以P<0.05有显著差异。以在5%显著水平下的LSD-T检验对正常人群、患者术前、术后的步态参数行多重均值检验。结果:本次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患者术前步态参数同正常人相比步速、最大正角度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跨步长、步长、最大负角度、最大足廓清较正常人群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Nurick2、3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的步态周期以及支撑相时间延长,摆动相时间缩短,支撑相百分比显著延长,摆动相百分比、跨步长、步长、最大足廓清、负角度均较正常人群显著减小,步速及正角度亦较正常人减小。(2)术后1周患者mJOA下肢功能评分平均从3.929提高到5.429,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Nurick评分均改善为1分,患者主观上症状改善明显。(3)在配对样本t检验中,术后步态参数同术前相比,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步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步长、跨步长、最大足廓清、最大足正角度、最大足负角度较术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患者步态周期略延长,摆动相时间延长,支撑相时间变短,摆动相百分比、步速较术前增加,最大足廓清、患者跨步长、步长、最大负角度、最大正角度亦较术前显著增加,支撑相百分比降低。(4)通过LSD-T检验,同正常人群相比,患者术后的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最大足廓清、步速、最大正角度、最大负角度等9项参数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在正常人群,患者术前以及患者术后三组样本中均不存在差异。结论:Nurick评分为2、3级的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病患者在摆动相百分比、步长、跨步长、步速、最大足廓清、最大足正角度、最大足负角度等步态参数上较正常人群减低,支撑相百分比升高。对于Nurick评分为中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来说,减压手术有可能使其恢复正常步态,脊髓减压术后脊髓功能状态改善明显,下肢感觉运动有了一定的好转,手术疗效肯定。步态分析为脊髓型颈椎病的评估提供了客观、定量的标准,可以成为临床上诊治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因其操作简便、佩戴方便、敏感度强、精确度高而在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