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又称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门蟹等,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蟹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及马来西亚群岛等海域。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己成为中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对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或螃蟹,是经济蟹类。中华绒螯蟹栖于淡水湖泊河流,但在河口半咸水域繁殖。无齿相手蟹(Sesarmadehaani),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相手蟹属,是长江口滨岸滩地生态系统一种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滩涂上的动物优势类群,其个体小、密度大、分布区域明显。这三种蟹分别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生境中。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多养殖于池塘,在夏季高温天气,池塘环境由于蟹类排泄物及底泥耗氧,极易在池塘底部造成低氧环境,对河蟹幼蟹的生长造成威胁。
本文分别采用组织切片、电镜和生化手段观察比较了三疣梭子蟹(海水)、无齿相手蟹(河口或近淡水区域,半陆栖)、中华绒螯蟹(淡水)鳃丝的超微结构,测定了总脂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以比较三种生活于不同生境蟹类在结构及生化组成方面的不同。对于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面临的低氧胁迫,本实验用添加不同含量及比例的DHA、ARA和DHA/EPA的饲料对幼蟹进行投喂,然后进行低氧后幼蟹鳃脂类成分的测定,可以判定在低氧胁迫的情况下,不同脂肪酸组成对幼蟹鳃内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依据实验结果取得的结论如下:
1、三种蟹鳃丝结构相近,均由角质层、上皮细胞、柱细胞、中央血腔、边缘管组成。三疣梭子蟹鳃边缘管处的上皮细胞与角质层结合紧密,然而,在中华绒螯蟹和无齿相手蟹鳃中两者分离,形成空腔,并且无齿相手蟹鳃丝内空腔较中华绒螯蟹鳃丝的大。三疣梭子蟹鳃中柱细胞密度较其他两者较低。三种蟹鳃的超微结构相似,上皮细胞与角质层间都具微绒毛,有的细长,排列规则,有的短小,排列不规则,线粒体形状多样,有圆形、椭圆形及同心圆形。中华绒螯蟹前鳃的线粒体个数显著高于其他两者,后鳃中三疣梭子蟹的线粒体个数显著低于其它两者;对于后鳃微绒毛,三疣梭子蟹的稀疏甚至更少,中华绒螯蟹的密集并且排列整齐,无齿相手蟹的微绒毛较中华绒螯蟹的更为整齐浓密。据此本文推测这些结构的不同与它们所生活的水域环境不同相关,都是为了适应所处的生境而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鳃的呼吸及渗透压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2、三种蟹鳃的脂类均主要由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Cho)及磷脂(PL)组成,其中三疣梭子蟹前鳃的TG含量最高,高出其他两种蟹3倍以上;前后鳃FFA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无齿相手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最低;Cho则是在无齿相手蟹中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两者;PL在三种蟹鳃中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SFA)主要包括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主要包括C16:1n7,C16:1n5,C18:1n9,C18:1n7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主要包括C20:4n6(ARA)、C20:5n3(EPA)、C22:6n3(DHA)等6种脂肪酸,其中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有5种。ARA在无齿相手蟹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者;三疣梭子蟹的DHA和EPA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者;比较三者前后鳃中ARA/EPA的比值,无齿相手蟹最高,并与其他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三种蟹鳃总脂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这与它们所处生境及相应特定生理功能相关。
3、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投喂添加不同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饲料3-4个月,然后取第四次蜕壳15-20天后幼蟹进行试验。分别将幼蟹置于正常溶氧和低氧环境下24h,立即解剖取样,用生化手段测定了幼蟹前后鳃在低氧前后的脂类(包括总脂及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目的是探索投喂添加了不同比例各种脂肪酸的饲料对河蟹幼蟹鳃脂肪酸的变化,并结合可能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这三种添加不同脂肪酸的饲料对幼蟹鳃中脂肪酸含量影响显著。相对于正常溶解氧水平,投喂DHA/EPA饲料的每组幼蟹其鳃的胆固醇含量都相对升高;ARA试验中,幼蟹鳃ARA含量与饲料添加该脂肪酸的梯度相符,呈逐级递增趋势,并且低氧后含量高于低氧前。胆固醇和ARA含量的升高都利于鳃膜的流动性。综上所述,饲料中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能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幼蟹前、后鳃中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这将有利于幼蟹呼吸及渗透压调节功能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