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D1通过sEVs传递促进胃癌细胞干性及其对胃癌转移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y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靶向药物的成功离不开对治疗靶点作用机制的深度认知。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Histone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1)是2004年发现的首个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可去除H3K4、H3K9的单双甲基及部分非组蛋白赖氨酸的甲基。已报道LSD1在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脑癌等多种癌症以及血液病中高表达,是多种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目前已有多个LSD1靶向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小细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sEVs)是细胞向外分泌的直径为50-200nm,具有膜结构的微小囊泡,是细胞之间信息通讯的重要媒介,也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sEVs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生物体的体液中,如血液、尿液、唾液、羊水等,在构建和维持肿瘤微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组研究发现,胃癌细胞MGC-803的条件培养基孵育受体细胞,可显著促进受体细胞的3D成球能力,且不同胃癌细胞系的条件培养基促进受体细胞成球能力与各胃癌细胞系本体所含LSD1的量有关,本课题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
  1.发现sEVs荷载LSD1
  尽管LSD1是公认的核蛋白,但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胃癌细胞MGC-803分泌的sEVs内富含LSD1;进一步将提取的sEVs用蛋白酶K处理或膜通透处理(Triton X-100),检测结果确认sEVs含有核蛋白LSD1。该发现提出了LSD1新的蛋白定位,使得LSD1的生物学定位不再局限于细胞核内。
  2.确认LSD1对胃癌细胞干性调节及其作用机制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LS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为深入探究LSD1在胃癌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利用Cas9技术构建MGC-803LSD1knock out(LSD1KO)细胞系。发现LSD1的缺失可显著降低胃癌细胞的3D成球能力及自我更新能力,并引起干性标志蛋白SOX2的显著降低。进一步探究LSD1调节胃癌细胞干性的分子机制发现,胃癌病人组织中LSD1与SOX2的表达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提示LSD1对SXO2的潜在调节作用。通过检测SOX2稳定性和泛素化修饰发现,LSD1的缺失可通过促进SOX2甲基化及泛素化而显著降低SOX2的稳定性,抑制胃癌细胞的干性。
  3.发现并临床验证了sEVs蛋白LSD1促进胃癌细胞干性并抑制其药物敏感性
  来源于MGC-803细胞的sEVs(Con sEVs)荷载LSD1并传递至受体细胞(胃癌细胞MGC-803、MKN-45),可增加受体细胞内LSD1的含量,进而使受体细胞内SOX2蓄积,促进受体细胞干性;但来源于MGC-803LSD1KO细胞的sEVs(KO sEVs)并没有这样的作用。细胞干性增强往往导致细胞耐药,实验证实,Con sEVs可降低受体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但KO sEVs并没有这样的效果。揭示了LSD1发挥其生物学功能的新途径。
  血液是sEVs存在的主要场所,为验证sEVs蛋白LSD1生物学功能的临床意义,分别收集胃癌病人及健康人血液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来源于胃癌病人的sEVs所携带LSD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血液的sEVs。类似的,来源于胃癌病人的sEVs可明显促进受体细胞干性且降低其药物敏感性。
  4.发现miR-142-5p介导LSD1缺失抑制胃癌细胞转移的新机制
  组织芯片联合免疫组化发现,胃癌组织中LSD1显著性高表达,且LSD1的高表达与胃癌转移情况显著性相关,而LSD1的缺失或LSD1抑制剂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转移能力。由于LSD1可影响RISC的稳定性,而RISC是miRNA发挥功能的核心复合物,因此LSD1可能会调节miRNA的蓄积。数据库分析发现,转移相关miR-142-5p在胃癌组织中的含量远高于正常组织,且胃癌病人组织中LSD1与miR-142-5p呈显著性正相关,并在转移胃癌组织中尤为显著。过表达miR-142-5p可促进胃癌细胞的转移,且LSD1的缺失可显著降低细胞内miR-142-5p的量,miR-142-5p可参与LSD1调节胃癌转移的过程。
  进一步的Target Scan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首次证实转移抑制蛋白CD9是miR-142-5p的靶蛋白。同时,胃癌细胞内LSD1的缺失促进miR-142-5p向sEVs中富集进一步降低了细胞内miR-142-5p的含量。因此,LSD1的缺失可显著降低细胞内miR-142-5p的量,引起CD9蓄积,进而抑制胃癌细胞转移。
  经过上述研究,本课题首次发现sEVs富含LSD1,提出了LSD1新的蛋白定位,使得LSD1不再局限于细胞核内。LSD1的缺失可通过促进SOX2甲基化及泛素化而显著降低SOX2的稳定性,抑制胃癌细胞的干性。同时,本课题发现sEVs蛋白LSD1促进胃癌细胞干性并降低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证实sEVs是LSD1发挥其生物功能的新途径,且来源于胃癌病人的sEVs亦可促进受体细胞干性且降低其药物敏感性。在进一步探究LSD1对胃癌转移的促进作用过程中,发现胃癌细胞内LSD1的缺失显著降低细胞内miR-142-5p的量,进而引起CD9蓄积,导致胃癌细胞转移能力的下降。提出了LSD1对miRNA的调节能力。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LSD1调节胃癌发展的新途径,发现了LSD1促进胃癌细胞干性及转移的新分子机制,为LSD1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探讨生脉益心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气阴两虚证临床疗效,以期创新中医药对CHF诊疗思路,为本方的临床推广奠定基础。  方法:  将门诊或者住院的60例CHF(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规范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生脉益心汤口服。疗程4周,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Lee氏心衰积分、心功
目的:观察圣愈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let-7a相对表达量的干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圣愈汤加减颗粒剂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水冲服,连续服用12周,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3次/日,4片/次,连续服用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
目的:  通过观察四逆消渴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肝气郁结型糖尿病伴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发现治疗糖尿病伴焦虑状态的有效方法和药物,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将确诊的90例糖尿病伴焦虑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对照组30例,试验A组30例,试验B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试验A组给予四逆消渴方治疗,试验B组给予四逆消渴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
学位
目的:本研究观察调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的临床效果,通过症状积分进行量化评定等方法探究调中益气汤的治疗效果,以寻求新的治疗方案。  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调中益气汤水煎剂;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4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临
目的:1.观察生脉饮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效果。2.探讨生脉饮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1.临床研究:选择符合糖尿病心肌病气阴两虚证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20m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脉饮口服,两组治疗期均为1
目的:  研究和探讨通腑法对脑出血急性期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通过胃肠症状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观察,做出客观、系统的评价,为临床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胃肠功能障碍提供新证据。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中药干预组30例,两组均予相同的西医综合治疗,中药干预组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予调胃承气汤颗粒剂冲服。两组均进行为期两周的治疗,于入组当天治疗前、治疗14d时进行中风
目的:  探究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的体内外抗肺癌活性及其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同时改善鱼腥草挥发油易挥发,生物利用度低的不足之处,制备包封率符合要求,长效缓释的PEG修饰鱼腥草挥发油脂质体。  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MTT法检测鱼腥草挥发油和新鱼腥草素钠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FITC-AnnerxinⅤ/PI双染法检测新鱼腥草素钠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PI单染检测新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疾病。表观遗传学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以及围绕其相关调控靶点的药物研发,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分支。而在表观遗传学的众多成员中,组蛋白修饰无疑是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组蛋白修饰在转录调控、基因组完整性和染色体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中重要一员,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5B(Histone Lysine D
抗肿瘤免疫治疗即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识别清除肿瘤细胞,近几年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治疗潜能。相比于传统治疗方式,免疫治疗不仅对原发性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对抗肿瘤转移,抑制肿瘤复发,因此免疫治疗是极具潜力的一种肿瘤治疗方式。随着恶性肿瘤的不断发展,肿瘤会通过多种机制抵抗免疫治疗,如何实现有效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是抗肿瘤免疫治疗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研究在纳米科技层面上,针对免疫治疗过
学位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中国每年约占全球发病病例的50%,已成为胃癌发病和死亡的重灾区。本研究以QTRAP-MS技术为主要分析平台,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建立一套高效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现性好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胃癌细胞和血清代谢组学及抗肿瘤候选药物MDH-7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期发现与胃癌诊断、治疗相关的代谢标志物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抗消化道肿瘤药物,这将对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