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据腰椎磁共振(MR)图像上椎体终板缺损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明确终板缺损与Modic改变(MCs)及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背景:尸体标本上的研究已证实终板缺损常见且与腰痛史相关,需要在活体样本中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探索终板缺损与MCs、椎间盘退变及腰痛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的所有腰椎MR影像共1440组,筛选出133名具有MCs的患者(男性59名,平均年龄58.9±11.9岁)。系统分析各个节段终板(共1564个)在MR图像上的表现。根据终板缺损在MR图像上的形态学特征,将缺损分为局灶型缺损、边缘型缺损、侵蚀型缺损三类。然后阐明了各类终板缺损位置、大小、分布部位的特点。最后利用回归分析研究终板缺损与MCs和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结果:在本研究中,27.8%的终板发生缺损,且随年龄增大发生率逐渐升高。其中,以局灶型缺损最常见(13.5%),其次为侵蚀型缺损(11.1%)和边缘型缺损(3.2%)。不同类型的缺损在大小和分布部位均有差异,其中局灶型缺损主要分布于L5/S1节段与上腰椎,边缘型缺损多出现在L2/L3和L3/L4节段,侵蚀型缺损多见于下腰椎。整体而言,终板缺损与MCs的分布特点相似,且与MCs的发生显著相关(OR=4.29,P<0.001)。此外,缺损面积越大,MCs发生的概率越高,相邻椎间盘的退变更加严重(更低的椎间盘信号、更窄的椎间盘高度、更大的椎间盘突出面积)(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终板缺损在MR影像上具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各自的大小、分布特点均不相同,表明它们是不同的病理改变。此外,终板病损与MCs关系密切,提示终板缺损可能与MCs的发病机制相关。同时,终板病损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提示终板的损伤可能会导致相邻椎间盘发生病理改变。同时,不同类型的终板缺损与MCs以及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不同,提示该分类标准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