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临界CO2由于其优异的热物性和环保性,被广泛应用在跨临界循环的热力系统中。其中,跨临界CO2朗肯循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降低发电成本。跨临界CO2朗肯循环系统在拟临界点附近运行时,流体热物性的剧烈非线性变化所产生传热恶化、不稳定流动等复杂现象,是影响系统安全和能量转化效率的关键。目前关于超临界C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的传热恶化方面,仅有少数关于超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临界CO2由于其优异的热物性和环保性,被广泛应用在跨临界循环的热力系统中。其中,跨临界CO2朗肯循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降低发电成本。跨临界CO2朗肯循环系统在拟临界点附近运行时,流体热物性的剧烈非线性变化所产生传热恶化、不稳定流动等复杂现象,是影响系统安全和能量转化效率的关键。目前关于超临界CO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的传热恶化方面,仅有少数关于超临界CO2在竖直管内的流动不稳定性研究,特别是关于余热回收系统中低热流密度工况下超临界CO2的传热与流动不稳定性鲜有学者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实验研究了超临界CO2在竖直管内的流动不稳定性,并数值模拟了超临界CO2在竖直管和水平管内受热后的瞬态响应特性。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了超临界CO2在竖直向上流动中的传热恶化和流动不稳定性,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压力以及进口温度对传热恶化和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具体工况如下:质量流率为315~477 kg/m~2·s,压力为7.5~8.5 MPa,进口温度为10~20℃,热流密度为53~92 k W/m~2。结果表明,当热流密度超过临界恶化热流密度时,超临界CO2在管内的流动传热状态会发生变化:从稳定状态转变为振荡状态,系统压力、质量流量、壁面温度以及出口流体温度均会出现周期性振荡。还发现超临界CO2的振荡现象是发生在传热恶化与传热恢复的过程中。在振荡阶段,随热流密度、压力、进口温度以及质量流量增加,超临界CO2的流动逐渐从振荡趋于稳定。而在相同条件下,向下流动中未出现任何振荡现象,说明在浮升力作用下引起传热模式的改变是导致超临界CO2在管内发生振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超临界流体的不稳定研究主要通过实验进行,无法获得超临界流体受热后的瞬态响应机理以及内部的温度场和密度场的瞬态分布。为获得超临界CO2受热后的某一瞬态的动态响应特性,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超临界CO2在竖直向上和水平流动中的流动与传热的瞬态响应。研究了压力、质量流量、热流密度以及进口温度对超临界CO2在瞬态流动与传热过程的影响。模拟压力为8~10 MPa,质量流量为3.5~10 g/s,热流密度为5~60 k W/m~2。结果表明:在受热初期,超临界CO2在竖直管和水平管都会出现振荡现象(第一阶段);振荡结束后,经过瞬态对流过程后达到稳态(第二阶段)。受热初期产生的热声振荡现象是由于超临界CO2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引起流体发生热膨胀导致,而未受热冷流体存在惯性,在管内压力扰动作用下形成了压力波,进而引起流体速度变化。此外,管内压力、速度和温度均出现周期性振荡,且管内压力越接近临界压力,其振幅越大;热流密度、质量流量、进口温度越大,管内压力、速度、温度等参数的振荡幅值越大,而频率基本不受影响。
其他文献
核能作为一种可靠的清洁能源,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是,由于核反应堆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从核能发展之初,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燃料元件是反应堆内的核心和关键部件,也是包容裂变产物释放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核裂变链式反应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多先在燃料组元件内转化为内能,然后再传递给冷却水。因此燃料元件的性能,特别是其热工水力性能,一直是核反应堆设计研发的重要内容之
电动汽车高速发展的同时,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要求越来越严格。有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将电池温度控制在合适的工作范围,还能使电池模块保持均匀的温度分布,以此延长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和保证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安全性能。平板热管易装配且具有较高的导热能力,工质在其腔室中的输运使得平板热管的散热表面具有更好的均温性和热扩散性,因此研究平板热管对动力电池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对于动力电池
过去几十年人类数量急剧增加,淡水需求不断扩大,然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人类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淡水稀缺问题。近年来海水淡化技术不断地发展与成熟起来,与其他海水淡化技术相比,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具有不消耗传统能源、不产生二次污染、较低的运行成本等优势。为更有效地利用光伏余热并提高海水的蒸发效率,本文首次提出一种光伏-亲水改性管式海水淡化系统,其主要由光伏/热(PV/T)集热器和亲水改性管式蒸馏淡化器
中间包是炼钢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冶金反应容器,对去除非金属夹杂物以及铸坯的最终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针对某钢厂轴承钢铸坯中存在由中间包内微小夹杂物聚集形成的大型宏观夹杂物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现行工况评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间包内微小夹杂物形成原因,对中间包控流装置以及长水口保护浇铸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进行了工业性应用,达到了对大型宏观夹杂物的有效控制,研究结
含钛耐磨钢是一种增强型低合金耐磨钢,其耐磨机理主要是通过在钢的生产过程中析出一些耐磨粒子来增强钢的耐磨性。但该钢种由于合金元素[Ti]的添加在其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夹杂物,对钢的浇铸工艺和性能会产生一些影响。为获得促进耐磨钢性能提高的钢水成分控制条件,同时为含钛耐磨钢夹杂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本文以国内某钢厂生产的耐磨钢成分为基础,向钢中添加适量Ti元素,建立夹杂物析出耦合计算模型进行夹杂物析出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低污染、可持续和碳中性的可再生能源,有望作为煤、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发挥巨大作用。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是生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原料易得,并且可通过热化学转化方法转化为具有广泛用途的气、液、固三相产物,深受广大研究者青睐。但是,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的含氧量高、含水量高、能量密度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高、吸水和自燃倾向较强,这些不利特性限制了木质纤维素类
溶致液晶作为复杂流体中的一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等,在细胞相互作用、神经刺激传递、脂肪吸收、药物智能输运、医药工程和液晶显示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向列相溶致液晶分子在水中通过自组装形成柱状体形成不同的液晶相态,而液晶相态又会随着溶液温度、浓度、掺杂物的种类及其含量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旋转粘度和展曲弹性系数等物性参数。本文通过实验方法测得向列相日落黄(SSY)和色苷酸二钠(DS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生产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使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工业规模扩大产生了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在此背景下,不仅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能源资源,还应提升污染控制率。因此,亟需探索一种高效的资源化、无害化技术。循环流化床(CFB)由于其具备燃料适应性广、污染物排放低等特点,已成为多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处理途径。为此,本文选取了两种典型的工
钢铁工业的发展副产了大量的高炉瓦斯灰,它含有Zn、Pb、K、Na等金属元素,但粒度小、疏水性强、矿物成分复杂的特点导致其难以较好的回收利用。转底炉工艺作为回收高炉瓦斯灰的火法代表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主要是回收了Fe、C等元素,并在转底炉除尘灰中富集了Zn、Pb、K、Na、In、Bi等金属。转底炉除尘灰是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如果不进行综合回收利用,不仅浪费金属资源,更是给企业和社会造成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相较于其它的增材制造方法,具有材料利用率和沉积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因电弧热输入高,热量积累问题比较严重,不仅需要较长的熄弧降温时间,而且对试样的微观组织也有明显的影响。目前有一些研究通过控制热输入或引入双丝系统、随焊碾压等工艺来改善试样的微观组织,但是采用主动冷却法控制微观组织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改进主动冷却法,探究其对试样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重点采用不同温度的水和油作为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