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近年,孢子丝菌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孢子丝菌在温度诱导下可进行形态转换,25°C呈菌丝相生长,37°C则呈酵母相生长。孢子丝菌向酵母相进行形态转换的过程与该菌的毒力形成关系密切。目的:明确温度诱导下孢子丝菌向酵母相转化过程中形态学、蛋白质表达图谱及DRK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1、将活化的孢子丝菌标准株ATCC10268于25°C SDA液基培养96H后转种于37°C BHI液基中继续振颤培养24H、36H、48H,观察不同时段菌体的光镜及电镜下形态。2、双向电泳分离菌丝相及早期酵母相孢子丝菌的总蛋白质,以PD Quest 8.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随机选取30个酵母相上调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Mascot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数据检索确定其功能。3、RACE PCR扩增酵母相特异表达的蛋白质组氨酸激酶DRK1的cDNA全长并进行序列测定,以Bioedit软件推导氨基酸的序列,并确定其功能区。结果:1、申克孢子丝菌于25°C SDA和37°C BHI液体培养基培养后会呈现出不同的光镜及电镜下形态特征。2、菌丝相与早期酵母相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可达300个之多,24个酵母相上调或特异表达的蛋白质参与代谢,信号传导等诸多过程。3、孢子丝菌组氨酸激酶DRK1的开放阅读框含3957bp,编码1319个氨基酸,含有保守的富含组氨酸H-box、富含天冬氨酸的D-box,ATP结合区N-box和催化功能区G-box。4、与孢子丝菌的菌丝相比较,组氨酸激酶DRK1mRNA在早期酵母相及酵母相均明显上调表达,分别为前者的6.68倍和24.42倍。结论:1、菌丝相的孢子丝菌转种于37°C BHI培养基中培养36H即可出现酵母相的形态特征。2、孢子丝菌菌丝相与早期酵母相的蛋白表达图谱存在明显的差异,DRK1等蛋白质在早期酵母相即上调表达,可能参与孢子丝菌病的发生。3,孢子丝菌组氨酸激酶DRK1为含有131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含有保守的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