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取试验基地定位综合研究、关键单项技术攻关与辅助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中卫、青铜峡、贺兰、金凤区、平罗设置试验点,通过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放养模式的实验,综合分析稻蟹(中华绒螯蟹,下同)生态种养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食物链关系、水体的理化性状特点,系统研究稻蟹生态种养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特点、稻蟹生态种养水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稻蟹生态种养河蟹优质高效养殖技术,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突破关键性技术瓶颈,确立符合宁夏区域特点的稻蟹生态种养优化模式,制订稻蟹生态种养生产技术规范。研究结果表明:1、稻蟹生态种养系统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增强。稻蟹生态种养系统内形成了由稻畦面、蟹沟、暂养沟构成的水体环境,生物种类更趋丰富;系统内食物链因环节增加而趋于复杂,稻田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研究也显示,因稻田水体较小,物种的多样性低,均匀性也比较低,同时期优势集中性也不高,浮游动物群落变化较快,说明稻田浮游动物群落是一个不定的群落。2、双沟耦合型即排水沟与蟹沟结合型,既增加了河蟹生长深水环境外,又增加了6%~8%养殖面积,是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河蟹养殖的最佳养殖工程模式。3、以水稻规范化旱育稀植为主的栽培方式,稻作农事操作与河蟹放养管理上的矛盾少。虽然蟹沟占用了一部分稻田面积,但通过边行密植保证基本穴数。与不养蟹稻田相比,水稻品质提高,产量可实现不减产。无垄宽窄行蟹田水稻栽插技术,结合合理的种植时间、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保证河蟹安全。4、综合各供试品种生育期、抗病性、抗倒性等因素,宁粳27号、宁粳36号、宁粳38号、宁粳40号、宁粳43号为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的水稻品种。5、稻田培育蟹种大眼幼体,放养密度为40000只/667m2时,河蟹的体重、背甲长、背甲宽的变化明显,抽穗期和成熟末期是幼蟹生长最快的两个时期,拔节期之前是幼蟹相对增长率最快的时期。6、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河蟹的产出规格、单位产量、回捕率较投喂小麦、米皮、菜粕和豆饼,辅以青饲料的饲养方式有了显著提高。投喂配合饲料的条件下,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河蟹生长速度更快,相同生长期规格更大(背甲长、背甲宽和体重比未进行动物性饵料投喂的分别高7.0%、1.10%和27.35%)。7、越冬育肥对蟹种成活率影响很大。冬季,按照幼蟹体重的1%~2%投喂育肥,蟹种体重有所增加,尤其是肝胰腺显著增加,幼蟹的回捕率显著高于未进行动物性饵料育肥的幼蟹池塘。残蟹、弱蟹相对较少。还避免了来年河蟹性早熟。8、构建了“双沟耦合,无垄宽窄行,三元立体,生态培育”的宁夏稻田养蟹新模式,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1+1=5”的良好效益。2009年以来,宁夏稻田养蟹示范推广面积依次为:2009年实验1000亩,2010年示范推广5.4万亩;2011年推广9.3万亩;2012年推广13.7万亩,2013年达到16.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