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南浔有着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和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董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北宋政和年间,湖州董氏始祖董贞元与奸臣蔡京不和,被迫辞官归隐乌程梅林。元末明初南浔支脉的定居始祖董氏第八世董仁寿赘于浔溪沈氏,此后家族维持着“且耕且读”的生存状态。明嘉靖年间,第十二世董份高中进士,因善撰青词、攀附严党而贵宠一时,后遭弹劾罢官。为了维系家族权势,董份支持子弟读书应试,使董氏成为一门三代四进士的科举望族,并通过交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浔有着水乡泽国的自然环境和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董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北宋政和年间,湖州董氏始祖董贞元与奸臣蔡京不和,被迫辞官归隐乌程梅林。元末明初南浔支脉的定居始祖董氏第八世董仁寿赘于浔溪沈氏,此后家族维持着“且耕且读”的生存状态。明嘉靖年间,第十二世董份高中进士,因善撰青词、攀附严党而贵宠一时,后遭弹劾罢官。为了维系家族权势,董份支持子弟读书应试,使董氏成为一门三代四进士的科举望族,并通过交友、联姻、主导民间佛教信仰等方式确保家族在地方上的利益。万历年间,权势煊赫的董氏家族在苕东一带兼并土地、与民争利,最终引发了波及江浙的万历民变。面对事态的扩大,董嗣成散财市义反遭民众趁火打劫。最后,董份凭借自己老练的政治手腕保全了董氏一族。紧随其后的明清鼎革使南浔董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家族成员或开门纳降,或遭奸人陷害,或弃绝诸生、归隐山林。入清以后,面对家族科举事业的回落与停滞,家族成员将事业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依靠家族的文化资本,拓展生存空间,使家族衍化成为南浔地区颇具声望的文学世家。本文以明清之际南浔董氏家族为关注对象,将区域社会史、日常生活史、地域社会论三个脉络有机联系,对南浔董氏进行立体研究。首先,笔者将明清之际的南浔董氏家族史放在区域社会史的视野下,对家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进行整体性考察,通过展现该家族从科举繁盛到诗文传家的延续路径,反思以往学界对于鼎革之际家族兴衰的模式化认知,凸显家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延续性。其次,笔者将董氏族人置于日常生活史的视野下,深入到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层面,还原家族成员的生命图像。避免现象陈述和史料堆积,展现“活”的家族史。此外,本文从地域社会论的视野出发,将董氏家族置于明清之际南浔地方社会中,体会乡绅家族与地方社会秩序的相互作用力,感受民变等地方性社会事件对家族兴衰的决定性影响,反思学界对朝代鼎革等宏大叙事对地方社会影响力的夸大表述。总之,本文对南浔董氏的研究不仅具有个案的特殊意义,更促使我们反思宏大叙事具体落实过程中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实现“小历史”与“大历史”的紧密结合。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城市里各行各业内卷程度上升,家庭赋予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日渐增高。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面临着人际压力、学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降低,导致了种种心理问题甚至是悲剧惨剧的发生。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难以领悟社会支持是导致生活满意度缺失的重要原因。领悟社会支持的缺乏对个体心理韧性有消极的影响,而心理韧性的降低会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会导致个体消极对待生活
认知控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在创造力的认知神经领域达成共识,但在以往研究中,关于创造力与认知控制之间关系的结论尚未统一,可能是因为不同认知控制任务侧重考察认知控制的不同方面,并且个体的创造力以及使用的认知控制策略可能受到任务特征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认知控制双重机制理论的视角,借助脑电技术,开展两个实验来探究创造力与新颖性信息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实验一采用AX-CPT范式和创造性问题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专注力是幼儿积极的行为态度与良好的行为倾向,属于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终生学习与发展必备能力之一。良好的专注力能够帮助幼儿高度集中完成任务、主动克服刺激与干扰、高效提升经验与能力,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数学区域作为培养5-6岁学龄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和入学准备的重要途径,幼儿在其中的投入程度也会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对大班幼儿专注力的探寻与培养就显得尤为
20世纪30年代,长期独霸英国史坛的辉格派传统日益受到批判,其中最大的质疑之声来自保守派历史学家刘易斯·纳米尔(Lewis Bernstein Namier,1888—1960),他作为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治史家之一,以挑战辉格解释的面貌出现。他在18世纪英国政治史领域的成就卓然,以研究英国下议院议员而闻名,主要考察政治人物的社会背景及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他的史学观点挑战了传统辉格历史解释,开创了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全面振兴,蕴含着农民教育工作的推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都证明了,农民教育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的进步都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农民数量庞大,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农民教育一直是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短板,农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农民发展问题,而开展农民教育是党推动农
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每个民族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计方式等影响,孕育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运行逻辑。各民族在自身运行逻辑之下,其行为、思想、习俗等都受其约束。布依族作为贵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在历史的长河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文化,尤其丧葬礼物的内在涵义更是蕴含了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布依族民众的一生必定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仪式,使自己得以顺利进入另外一个阶段。丧葬仪式作为
晚清民国以来,传统伦理的崩解打破了儒家礼教的束缚,在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强有力的思想宣传之下,民众的家庭与婚姻生活随之发生变化,夫妻关系这一房帷中事,也成了身历鼎革时代的当事人感触颇深的问题。其中,男性“惧内”这一婚姻中的乾坤倒置现象被时人不断提及,报端中也出现了诸多关于他们的“惧内”言说。本文以近代伦常之变下的“惧内”现象为切入点,意在摆脱传统视域下将女性视为受害者的刻板印象,进而探讨在近代社会变迁
人口虽然是住房需求的基本来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住房选择是以整个家庭作为基本决策单元,而且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迭代更新,推动了具有不同子女数量的家庭的形成,由此引致的家庭规模以及收支的差异又会进一步导致不同家庭做出差异化的住房选择。与此同时,在生育政策以及我国传统思想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人口性别结构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在此背景下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容易受到来自婚姻市场的挤压,男性更需要外显性的财富来
社会群体印象反映了人们对自身以及当代社会的看法,也深刻影响着大众的心理和行为。女性生育意愿正在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三个研究,以女性有/无生育意愿作为分类线索,对这两类不同生育意愿女性群体的印象评价与其原因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女性不同生育意愿的归因对这两类社会群体印象评价的影响。研究一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出发,对不同生育意愿女性的印象评价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二通过质性研究的
望气起源于巫术,后逐渐分离成为具有一套内在逻辑规律的数术,在秦汉时期非常盛行,主要通过观望云气的颜色、形状、方位预测人事吉凶祸福。秦汉时期望气的发展演变呈现出普遍化和民间化的趋势,在风水相宅、矿藏探测、医学诊断、风土习俗等日常生活领域都具有广泛的运用。望气更是受到秦汉统治者的重视,在皇权更迭、军事预测、政治决策等政治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望气所望“天子气”既可以用来彰显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以维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