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人类学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有学理上的依据,同时也需要典型个案的支撑。本文以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以全球化语境下民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为切入主题,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个案,力图探讨民歌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出路问题。民歌艺术是前工业社会少数民族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形态,它作为一种集中表征少数民族族群生存机制、审美经验和生存环境的主要艺术形式和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形态,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因此,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这不仅审美人类学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美学研究者的神圣职责。本文从探讨前工业社会的民歌生存机制入手,认为民歌是先民们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条件下宣泄内在情感的一种基本的精神需求,“原始野性思维”是民歌的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歌墟”是民歌的传承发展的基本平台,“民族记忆的表征”是民歌的生存延续发展内在的动力。在现代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前工业社会的民歌生存机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民歌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在现代社会民歌艺术在解构与建构中寻求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作为民歌艺术的一种发展模式,一方面以一种寻找母亲的仪式的方式来重寻民歌艺术的现代诗意,并以此来解构现代日益僵化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民歌艺术走上了民族艺术的大众化之路,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生产模式——“南宁模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既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都市节庆,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土风与时尚撞击的产物,也是国家意志、商业意识和民族文化相互杂糅的聚合体。因此,它所呈现出来的现代审美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象一个巨大的审美场域,抵抗与修复具在,解构与建构同行,在这个“场域”中,民歌艺术的现代性审美张力是建构现代新型审美模式的核心,民歌艺术以“余韵”的审美风格托起都市节庆仪式狂欢,而“狂欢节庆”又彰显多重审美意象,“大地飞歌”兼容了多样文化形态。同时,彰显族群身份、民族文化、城市文化认同和构建全球审美认同,凸现出民族文化的现代美也是其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