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95%的一次能源,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采矿活动不仅破坏和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土地资源短缺,而且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地表塌陷,导致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的出现,形成直径几百米深不见底的坑洞,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唯一可选的道路。借助多种科学的景观重塑与生态恢复的方法理论与策略,缓解人地矛盾;解决由于一些矿山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型及生态循坏经济是本文研究重点。煤矿废弃地综合生态学、园林美学、土壤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将其概念归纳梳理,且借鉴国内外对这方面研究及范例,总结出其重塑方法与模式,并运用到山西太原蒙山矿坑景观修复改造设计实践中。在宏观的对项目总体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场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从环境重建与生态恢复这两方面对山西蒙山矿坑废弃地进行设计。在环境重建方面,以保护矿坑内自然水体及微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煤炭文化馆通过桁架悬挂于矿坑北面自然水体之上的核心受力柱上,并不直接接触地面。将煤炭文化馆建筑形态倒置,避免地基下沉带来的基础变形。并且充分融入了“天圆地方”这一中国传统辩证的文化思想。使之形成单元天心,院落内景的结构形式。既增加景观空间的同时减轻了对矿坑的压迫。整个煤炭文化体验馆的参观形式以游客主动体验与参与,一改传统的参观模式,以视线感知为游览路径,从人们内心感受为出发点最大程度的感悟的同时并受到教育。在室内设计选材方面强调就地取材特点,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建筑与部分坑体完全贴合,巧妙的借用坑壁原有的石材肌理,使之呈现人工与自然完美融合的视觉艺术效果。并且因地制宜的结和矿坑生态恢复公园的设计,使游人在由上而下的游览参观的同时感悟出人与自然、工业遗迹的最佳处理方式,从中受到教育及熏陶。促进科普教育、游览观赏等功能的实现,寓教于乐。在景观的生态恢复策略中,从土壤、植物、污染物及构建完整可循环的的生态网络结构体系中进行设计并总结,着重强调生态塔在矿坑生态景观恢复的重要性,遵循细胞的原理。每个生态塔自身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网络结构生态恢复系统单元,利用毛细现象以及大气压力和水压进行净水工作,根据光合作用进行空气过滤,在矿坑生态恢复中处于核心地位。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坏,真正做到以废治废。使矿山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同时,又为城市创造了新的景观,实现了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的和谐统一,更带动了老工矿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对后续废弃的再生及生态恢复提供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