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件恐惧是研究恐惧记忆的获得、储存、提取、消退、再巩固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的中枢神经机制。20世纪初,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恐惧范式,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条件恐惧的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因而对其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影响条件恐惧不同阶段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对人类来说认知因素、激素因素等都会影响到人类被试在条件恐惧各个阶段的表现。对于动物来说,各种药物、不同程序、同伴陪伴等也会影响到其条件恐惧的表现。条件恐惧的研究对象也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大鼠。目前人们对雄鼠、雌鼠、青春期鼠、成年鼠等条件恐惧的表现均有研究,但对产后母鼠却鲜有涉及,仅Rickenbacher[1]通过研究证明了在幼鼠的陪伴下,已经习得条件恐惧的母鼠,在恐惧表达阶段的木僵率明显低于没有幼鼠陪伴的母鼠,他认为正是由于幼鼠的陪伴使得母鼠降低了因恐惧而产生的木僵行为。如果幼鼠的陪伴能够帮助母鼠降低条件恐惧,那么母鼠对幼鼠的母性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即母性行为是否能够影响到条件恐惧的表达?另外,目前的研究只涉及了幼鼠陪伴对产后母鼠条件恐惧表达阶段的影响,对幼鼠陪伴能否影响产后母鼠在条件恐惧的习得、消退、以及再巩固等阶段的表现的研究涉及较少,幼鼠陪伴对产后母鼠在这些阶段的表现是否会产生影响?为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采用足底电击匹配白噪音刺激的方法建立产后母鼠条件恐惧记忆模型,并以木僵率为指标评价产后母鼠对条件恐惧刺激的记忆程度。实验一,以幼鼠陪伴为自变量,将母鼠划分为4组,分别是有幼鼠陪伴组(n=8)、假幼鼠陪伴组(n=8)、无幼鼠陪伴组(n=7)和有幼鼠陪伴的处女鼠组(n=8)。对比条件恐惧表达阶段和消退阶段不同幼鼠陪伴组的母鼠的不同表现。实验二,有3组母鼠,分别为有幼鼠陪伴组(n=8)、无幼鼠陪伴组(n=8)、有幼鼠陪伴的假电击组(n=7),在鼠笼内进行条件恐惧表达测试,观察比较不同的幼鼠陪伴组的产后母鼠在听到声音这一条件恐惧信号刺激时的母性行为和木僵反应的变化。实验三,在条件恐惧习得阶段给予产后母鼠不同的幼鼠陪伴,比较两组母鼠(幼鼠陪伴组,n=7;假幼鼠陪伴组,n=6)在条件恐惧表达测试和消退测试中的表现。实验四,在条件恐惧再巩固的恐惧激活阶段给予产后母鼠不同的幼鼠陪伴,比较两组母鼠(幼鼠陪伴组,n=8;假幼鼠陪伴组,n=8)在再巩固阶段的木僵表现。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1.有幼鼠陪伴的产后母鼠,在习得对声音的条件恐惧后再次听到声音其木僵率远远低于其他各组母鼠(p=0.005),这跟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但在消退效果方面各组表现无显著差异(p=0.339),表明幼鼠陪伴对产后母鼠条件恐惧的消退无明显影响;2.在条件恐惧习得阶段,有幼鼠陪伴的母鼠对声音的条件恐惧反应与假幼鼠陪伴的产后母鼠有显著不同(p=0.014),并且前者的消退效果远远好于后者(p=0.055);3.有幼鼠陪伴的产后母鼠的再巩固木僵率显著低于假幼鼠陪伴的产后母鼠(p=0.048);4.与其他各组相比,有幼鼠陪伴的产后母鼠的各种母爱行为都没有受到条件性恐惧的影响而改变,但木僵率却显著降低(p=0.042),因而证明了幼鼠陪伴能够帮助母鼠降低条件刺激所带来的恐惧情绪,佐证了幼鼠陪伴对母鼠的积极意义,我们推测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母鼠对幼鼠的母爱行为实现的。结论:幼鼠陪伴能够显著影响产后母鼠在条件恐惧的习得、表达和再巩固中的表现;条件恐惧对产后母鼠的母性行为没有影响;幼鼠陪伴对产后母鼠的恐惧消退没有明显影响;在习得阶段的幼鼠陪伴能够显著影响产后母鼠的消退,对这一结果的解释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