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阐释《黄帝内经》中“阴虚”的内涵和外延。梳理郑钦安及朱丹溪、张景岳三位医家对“阴虚”的认识和处理。比较各医家认知的异同和渊源。 方法:首先对《黄帝内经》中论“阴虚”的相关原文进行总结归纳。对郑钦安、朱丹溪和张景岳原著中对“阴虚”的相关定义和论述进行整理;其次,结合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医家的学术背景及思想渊源。分析比较各医家论治的异同。 结果:经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对“阴虚”的定义遵循着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模式,是谓阴阳不以数推以象,取象是为尽意,是取“地”、“月”、“水”之象来阐释“阴”之用为“涵藏、承载、长养”。“阴虚则无气”是为“阴虚”的主脑,而各家就是为如何涵藏住生命之真气而各显所长。朱丹溪有着理学背景,着重在人性上论述,认为“欲望动火灼伤真阴”,着重在人心上论治;张景岳医易汇通,但又未完全脱离理学的“太极”思维,把“太极”与“命门”相对应,着重在“太极-两仪”即在水火互根上以水涵火;郑钦安生活于清末,清朝学术出现迥异于前朝的新风气,其哲学老师刘沅更是一代大儒,郑钦安在清朝学风的影响下提出了“乾元-太极”观,主张在乾坤本体论,着重以土伏火;并主张在人心修养上注重“存心养性”,与理学之“无欲主静观”已有大不同。各家对“阴虚”论治之异同已不仅是医学学术的发展演变,亦是时代发展、历史变迁的写照。 结论:三位医家对“阴虚”的认知和论治都各有侧重,但都始终遵循着经典的“象与意”思维观及“如何守住真气”的宗旨。在研究学派思想时,须结合时代历史背景以及各医家的学术渊源,如此才能客观的比较各学派思想的异同。郑钦安重“乾元”、重“中土”的思想是对前代学术的继承与发展突破。“阴平阳秘”是三家的共同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