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逐步崛起,渗透性良好的地表被建筑和道路覆盖,降雨产生的径流需要依靠道路沿线的市政管网消纳排放,地表失去调控径流的功效,城市面临着雨洪爆发等自然性灾害。在全球积极应对雨洪问题的背景下,我国的“海绵城市”应运而生,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被广泛的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而校园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部分,可以将其作为雨水管理方案实行的载体。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雨水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实践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根据调研数据分析了高校校园雨洪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传统市政设施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从景观设计拓展到雨水管理领域,以恢复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为出发点,从源头控制径流,实现校园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本文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首先对哈尔滨市高校校园的雨水资源收集潜力进行初步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如果能够合理收集降雨产生的径流,那么哈尔滨市高校年可收集的雨量可达1102.77万m3,约占年降雨总量的42.7%,由此推测,如果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合雨水管理理念,每年则可节约大量水资源。本文将位于哈尔滨市区的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实践研究对象,依托校园的自然条件和用地现状,对校园进行合理的雨水改造。同时,基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确定校园雨水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制定以自然净化、恢复雨水自然循环过程为核心的雨水管理方案。本文对研究区域内存在雨水问题展开深刻探讨。针对屋顶、绿地、道路广场三种下垫面的不同特点,选择具有不同生态功效的技术措施。此外,根据场地原有标高确定径流方向,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对分散布置的雨水管理设施进行布局整合。本文对优化改造的方案进行合理评估,依托于研究区域的水文特征以及地形条件构建模型,运用SWMM模型模拟场地初始条件下以及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条件下的径流流态,通过比对分析两部分数据,得出使用LID设施可以有效调控地表径流,并且对普通小型降雨事件具有良好的管控功效。通过对高校校园的雨水管理方案进行实践探究,以景观领域拓展到雨水管理领域的方式,力求使校园环境在具备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等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可以作为消纳径流的载体,发挥其潜在的生态效益,缓解城市排水压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