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要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构筑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它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对马克思主义需要问题的研究已经深入,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主义需要观的整体把握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需要观缺乏历史的分析,具有明显的断章取义之嫌。由于以上缺陷的存在,使需要问题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吸取前人研究的教训基础上,本文力图实现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系统解读,力图实现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的把握。论文首先以王南湜的第三种实践观,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研究需要问题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历史性。然后又以人的发展的三形态说为主线,具体阐述了人的需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通过人的需要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得出结论:人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个性日益凸现,日益形成的过程。在漫长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主体和自己劳动的客观条件处于天然统一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属不同的主体只是处于自然经济的边缘地带。主客体的分离只是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才成为现实。并且指出,资本生产造就的主客体的关系更加复杂,它不仅造就了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对立关系,而且造就了雇用工人和资本家以及相关的大土地所有者、银行家等等主体际之间的关系。雇用工人与资产阶级的这种对立,反映在世界范围内是以革命和斗争的方式体现的东西方国家互为主客体的激烈对抗。随着交往实践的不断发展,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追求实践交往活动的“双赢”成了大家的共识。所以,在当今世界,挖掘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的交往实践活动的“互主体”和“互意义”的深刻内涵,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即进一步从传统的激烈的东西主客体对抗的思维模式解放出来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对我国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