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凸显,中国农业政策开始了“由取及予”的全面转型。中国政府自2002年来先后试点并推出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主要针对粮食的补贴政策,在取得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导致了国内粮市“三量齐增、两板挤压”的不利局面;单方面追求粮食产量引致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市场机制受到扭曲等问题亟待解决。鉴于此,国家开始对现行农业支持政策进行大规模改革,以期建立市场主导、精准高效、成本节约的新型农业支持政策框架。在农业支持政策逐步调整的背景下,探究粮食补贴对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具体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粮食作物中的水稻为研究对象,运用DEA-F?re Primont指数法,分别对我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4种水稻在2002-2013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与分解,并进一步运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探究粮食补贴等因素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针对生产效率的分解发现:(1)各水稻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了增长,经分解发现,可行的技术最大值(TFP*)是增长的主要源泉。(2)各水稻品种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品种与地区之间的分化,早籼稻、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中晚籼稻的增长较为缓慢;优势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增幅都普遍高于非优势产区,并且除粳稻外,其余稻谷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距未见缩小趋势。(3)各水稻品种综合效率(TFPE)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投入导向技术效率(ITE)与混合效率(IME)的下降分别是籼稻与粳稻综合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针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粮食补贴有效促进了籼稻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对粳稻的促进作用不甚明显。(2)耕种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较有效地促进了晚籼稻和粳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经济环境的发展对各水稻品种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微弱,自然灾害对各水稻品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明显负向影响。(3)稻谷销售价格上涨与耕地有效灌溉率的提升对各水稻品种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无显著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表明:2002-2013年,中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技术推动型增长,补贴政策的实施、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都有效促成了这一转变。但不应忽视,各品种水稻的综合效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稻谷销售价格的上升可能并未起到促进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考虑到“三农问题”在我国国情中的重要地位,未来应坚持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向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的方向,农业补贴的改革也应在坚持总量不减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补贴对象的针对性和发放操作的精准性,以期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农业生产绿色发展、国家粮食持久安全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