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最初是一种文本理论,它从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吸取了优点,强调文本本身的不确定性。由于互文性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并且它符合现代文本理论的发展方向,因此,它在文学研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真正将文本理论转到互文性的是俄国文论家巴赫金,其“对话”理论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强调,任何一个文本的产生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语义场。人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文本不是封闭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对话”理论出现之后,又有许多学者对互文性理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性的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和热奈特等等,并且随之产生了一些讨论互文性的学术专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首先正式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提倡译者根据不同的体系对文本进行翻译。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也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角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的英文电影涌入了中国电影市场,而中国电影也因此走向了世界。尽管关于电影片名翻译的理论研究为数不少,但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影视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片名具有极强的“导视”作用,电影片名翻译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到电影票房的收入,因此,我们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本文采取了从互文性角度来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旨在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一个更让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章结构。第二章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起源、发展情况和分类,以及翻译与互文性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就电影片名的来源、主要特点、和传统的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和理论依据做了说明。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重点研究了电影片名中主要的具体互文表现,发现了仿拟、用典、习语是最常见的三种互文手法,接着作者从信息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互文性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作者举了大量的事例分别进行了说明。第五章探讨了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指出了作者的观点,即互文性理论对电影片名的理解和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指出对该领域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