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研究被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之中,翻译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译者也摆脱了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命运,主体地位最终确立起来. 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沉淀,表现出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而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翻译使中华文化的价值为世界所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起着重要作用. 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最能代表或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由于中国诗歌的历史悠久,包含文化典故太多的作品便不容易译成外国文字,因此,中诗英译的理想译者,应是中国人,而非外国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远非一般的文学翻译可比,也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发挥出更多的能动性、创造性。 提起许渊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他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译成英美韵文,为把中国文化精粹推向世界,为中国文化登上世界文坛宝座开辟了道路.然而,作为翻译大家的许渊冲,其成就还远远不止于此,许渊冲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创新和建树,更把他推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顶峰地位.许渊冲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可以说是把译者主体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译者将在促进传统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后殖民理论为依托,利用译者主体性,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角度,结合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从词汇、句子、音韵、篇章等方面来分析许渊冲古诗英译的艺术和语言风格,并说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影响,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