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叶型不同的近等位基因系大豆为试材,在不同种植密度和肥力处理下对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下,尖叶型和圆叶型大豆品系的生理、形态、产量等性状及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旨在通过叶型的研究为大豆株型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两年试验结果如下:
Ⅰ、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叶型近等位基因系大豆的影响
从植株形态性状来看,尖叶组和圆叶组株高、主茎节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8.5万株/公顷种植密度处理。较低种植密度处理时,株高较矮、主茎节数也较少,且与其它处理相比,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尖叶组和圆叶组的结荚高度都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而提高,分枝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下,尖叶组的主茎节数显著高于圆叶组,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而尖叶组和圆叶组间的株高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从叶部性状来看,较高种植密度处理,显著缩短了尖叶组和圆叶组的叶长,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叶宽的影响不大。较高(24、28.5万株/公顷)和较低(4.5、6万株/公顷)种植密度处理显著降低了尖叶组和圆叶组植株上部和中部的叶柄长度。较高和较低种植密度处理下,从盛花期到鼓粒期,圆叶品系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尖叶品系。而15万株/公顷正常种植密度处理下,从苗期到盛花期,圆叶组的叶面积指数一直高于尖叶组,但从结荚期以后,尖叶组的叶面积指数高于圆叶品系。
7种种植密度处理下,尖叶组的产量均高于圆叶组,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7种种植密度处理下,尖叶组的4粒荚的百分比均高于圆叶组,圆叶组的2粒荚的百分比均高于尖叶组。
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尖叶组和圆叶组的百粒重影响不大,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较低种植密度处理和最高种植密度处理,圆叶组的百粒重略高于尖叶组,其它4个种植密度处理,尖叶组的百粒重略高于圆叶组。
7种种植密度处理下,近等位基因系尖叶组的脂肪含量均高于圆叶组,而蛋白质含量低于圆叶组。
Ⅱ、不同叶型近等位基因系大豆单株生产潜力的比较
施肥处理虽对尖叶组和圆叶组一些农艺性状有所影响,但并没有显著提高两对近等位系的产量。施肥处理使尖叶组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略有提高,脂肪含量略有降低;而圆叶组籽粒中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蛋白质含量略有降低。但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处理籽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Ⅲ同源系与其亲本农艺性状的比较后代的株高、结荚高度、主茎节数及分枝数较其亲本均有所增加。亲本和后代中圆叶组的株高、主茎节数及分枝数均高于尖叶组。后代尖叶组和圆叶组的单株荚数与其亲本相持平,但后代尖叶组和圆叶组的单株粒数明显高于其对应叶型亲本。后代尖叶组和圆叶组的单株粒数基本相同,尖叶组4粒荚的百分比高于圆叶组,而圆叶组2粒荚的百分比高于尖叶组。杂交后显著提高了后代圆叶组的百粒重,而尖叶组的百粒重有所下降,但圆叶组的百粒重仍略低于尖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