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劳动力构成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高素质人才涌向就业市场,但就业机会相对匮乏,且企业倾向于录用资质高于岗位要求的人才以期获得潜在价值,从而导致资质过剩问题日益凸显。资质过剩感是指员工主观认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超过岗位要求,这种主观的不匹配感知会影响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产生消极的结果。员工帮助行为是员工实施的帮助同事解决与工作相关问题的自由裁量的行为,对于个体和组织都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劳动力构成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量高素质人才涌向就业市场,但就业机会相对匮乏,且企业倾向于录用资质高于岗位要求的人才以期获得潜在价值,从而导致资质过剩问题日益凸显。资质过剩感是指员工主观认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超过岗位要求,这种主观的不匹配感知会影响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产生消极的结果。员工帮助行为是员工实施的帮助同事解决与工作相关问题的自由裁量的行为,对于个体和组织都有重要意义。可是,目前学者们关于资质过剩感和员工帮助行为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因此,本研究结合人-岗匹配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对资质过剩感和员工帮助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基于人岗匹配理论,人-岗不匹配会引发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减少员工对组织的认可和投入,所以资质过剩感会减少员工帮助行为。心理距离是指员工在组织中对于关系亲密或疏离的主观感觉。人岗匹配是预测心理距离的重要因素,因此资质过剩感会加大员工的心理距离。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心理距离意味着个体与组织的嵌入水平较低。基于互动性、感情因素,嵌入水平决定了个体实施主动利他行为的意愿,高心理距离下员工更不愿意去帮助同事。同时,本研究从情境角度引入绩效氛围感知作为调节变量。绩效氛围感知指员工认为组织氛围是强调能力和成就的社会比较、竞争和规范。为进行假设检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250份企业员工的有效样本数据。通过使用SPSS22.0和Mplus7.4软件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资质过剩感对员工帮助行为有负向作用;(2)心理距离在资质过剩感和员工帮助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绩效氛围感知调节资质过剩感和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绩效氛围感知越高,资质过剩感对心理距离的正向作用越强;(4)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绩效氛围感知越高,资质过剩感通过心理距离对员工帮助行为的间接作用越强。本研究基于人-岗匹配理论和社会嵌入理论,关注资质过剩感对员工帮助行为的消极影响,丰富了资质过剩感的结果变量研究,验证了心理距离的中介作用,并首次关注了绩效氛围感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同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管理启示,管理者应关注人岗匹配、聚焦心理距离和关注绩效氛围。由于时间和成本限制,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之处。同时,我们对未来提出展望,希望学者们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消费者在不同消费决策之间的切换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快速。匿名性在生活当中普遍存在,从线下匿名投票、意见反馈到使用匿名社交软件、网络购物后的匿名评价等等,可谓是随处可见。在此背景下,对匿名性的研究逐渐引起理论与实践的关注。理论上,学者们关于匿名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学领域和计算机学领域,在具体内容方面聚焦于匿名性的消极影响并且是对于相关领域的影响,这给
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越来越成熟,网络购物能让消费者接触到更多心仪的商品,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虽然他们有消费意愿但是却选择在未来做出消费决策的延迟偏好行为阻碍了企业当下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为了提升营销转化率推出了各种营销策略,但是收效甚微。因此,如何逆转消费者延迟偏好这种不良效应对于企业和学术界来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产生延迟偏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权衡困难,这是因
权力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之一,会对个体的思维、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一项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个体处于权力缺失状态而非拥有权力状态。但是,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权力感缺失对个体的行为影响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从权力感缺失出发,探索社会权力感缺失或个人权力感缺失对消费者品牌标识显著度偏好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背后的心理机制。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发现权力有不同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做出决策,环境线索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显得愈发重要。随着“可爱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可爱产品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里,不但儿童喜欢,在成年消费者中也很受欢迎。尽管可爱元素被广泛应用在营销实践中,学术上有关其会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怎样影响的研究却相对有限,且更多地关注了可爱带来的积极效应。本文则聚焦于探究当可爱作为一种情境线索呈现时,会对
在线评论对于消费者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消费者在进行网络预订或购买决策时往往会参考已有用户的评论,尤其是那些点赞数较多的评论。以往的在线评论大多为文本形式,而随着图文联合形式的普及以及海量评论信息的存在,消费者会更加关注数量较少、内容质量更高的图文评论。回顾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现有的关于图文评论的研究,多采用双因素通道理论,将图片评论与文本评论进行对比,但是较少有研究探讨图文结合的在线评论对消费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今中国的单身成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人,并且有超过7700万的成年人独自居住,这些数据都反映当今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孤独个体。孤独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偏向各种享受型消费行为,例如独自宅家的手游玩家疯狂购买游戏中限量发售的人物皮肤;街边的“一人食”餐厅被许多独身人士打卡;喜欢猫咪的孤独个体因为对宠物的热爱随之引发对猫爪杯疯狂地抢购。这些现象说明孤独个体偏
支付宝在2016年推出了“蚂蚁森林”活动,这是一场兼具环保与社交功能的公益项目,它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企业与消费者相连,邀请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参与一次创造价值的活动。这一活动一经推出就收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成为了诸多社交媒体报道的热点。“蚂蚁森林”将传统严肃的企业CSR做成了一件消费者共同参与且充满趣味的CSR,学术上称之为虚拟CSR共创(virtual corporate social res
智能手机和可穿戴传感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执行自我追踪的任务。通过这种量化自我的过程,个体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运动、健康相关的数据,精准掌握自身状态并根据以数据形式呈现的反馈报告来进行调整。近年来,随着量化自我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运动跟踪、睡眠监测、情绪监测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也相继出现。那么如何以合适的方式传递产品相关信息来吸引个体使用量化自我产品成为相关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排斥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经历,影响消费者的生理、认知和情绪表现,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并且会造成个体的归属感需要、自尊感需要、控制感需要和有意义的存在感需要受到威胁。因而对于社会排斥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证实了社会排斥会影响个体对于社会关系类产品的消费,个体受到社会排斥后会想要获得他人认可和关注,因而会对拟人化产品和怀旧产品产生偏好,并且还可能会对能力补偿性产品也
在万物高频交互的时代,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电脑这两种终端设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手机和电脑这两种终端设备在功能上多有重叠,但是手机和电脑在物理属性、使用场景、所承载的消费者情感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同。手机小巧轻便、易于携带,电脑也是主流的终端设备之一,具有更大的屏幕,但因为其物理属性,体积大不利于携带,所以消费者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电脑的依恋低于手机。作为信息的载体,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