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科技、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人们面临着一个超民族、超国家、超国界的全球性时代。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多民族多语言的状况构成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流,而双语教育正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在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已成为解决国家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关系,实现多元文化整合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新疆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民汉兼通”为目标的双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这是新疆各民族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更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新疆“维汉”双语教育是我国双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理论,如果忽视新疆各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经验和研究,乃是一大缺憾。和田地区作为新疆维吾尔族高度聚居的贫困地区,其教育更具有代表性,双语教育既具有一般双语教育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笔者试图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政策学的有关理论,将和田地区中小学选为该研究的调查点,探讨了教育科学内部的双语教育规律,从该地区教育外部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历史演变,从民族教育生态环境及其诸因素的关系中进行历史与共时的研究。基于维汉双语教育的具体历史与现实状况,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有利于顺利实现“民汉兼通”,改善和发展维汉双语教育的一些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论文从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解释人类学理论范式指导下,采用历史学的文献收集法、历史追溯法和语言教育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社会学的个案描述法,对和田地区社会的文化、教育、语言文字的起源、发展、变化,民族教育与双语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概括的综述。导论:简要地论述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有关理论范式;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等内容。第一章:概述了古于阗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变迁的过程,并以古于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为主线,论述了古代于阗教育(佛教时期的教育、伊斯兰教育),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双语现象的发展历程。第二章:论述了清代维汉文化的接触与新疆维汉双语现象的主要特征;清代新疆语言政策与学堂教育的建立及其教学特点;民国和田学堂教育、宗教和现代相结合的新式民族教育和政府办的国立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第三章: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有关民族语文教学及双语教学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汉兼通”双语教育政策的确立和发展历程。本章还重点阐述了和田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田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案例——和田市三中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实验的背景、目的、结论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和田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多种模式的概况及其主要三种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即第四章:采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文化研究法,利用和田田野工作的访谈资料,呈现与揭示和田当地文化负荷者对和田双语教育的态度与观点。第三部分采用解释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与文化人类学的客位文化研究法试图阐述研究者的描述与观点。第五章:首先介绍了社会各界在和田维吾尔族社会要不要接受我国主流社会的语言文化、有无必要在和田中小学里实施维汉双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观点与争论。文章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分析方法对和田地区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对双语功能的态度等进行分析,并从民族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和田地区进行双语教育的必要性进行解释和分析。第六章:通过对影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以及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点的分析,对于和田中小学双语教学现存的三种主要模式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双语师资队伍的构成特点、教学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七章:运用社会生态学的社会语言环境和生态环境分析法,从国家和地方的双语教育政策以及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结构、教育观念、现有教育资源水平等因素出发,对和田双语教育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合理的解释第八章:在前面现状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和田地区维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改善和发展该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对策。第九章:笔者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和田双语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冲突与均衡理论,剖析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与和田民族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对双语教育的态度选择问题上,笔者试图建立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冲突均衡研究视角,主张应该持有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文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