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石金矿床位于鄯善县城南东直距约110km,地处吐哈盆地南缘,康古尔韧性剪切带中,矿区主要由L1和L2两条雁列式展布的含金蚀变带组成。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等。矿石类型以石英网脉型为主。由矿床特征可划分动力变质热液期为四个矿化阶段:黄铁矿-绢云母-石英阶段为金矿化的初期阶段,金-黄铁矿-磁铁矿-石英阶段金主要富集,含金、多金属-黄铁矿-石英阶段金进一步富集,碳酸盐-石英阶段为金的贫化阶段。表生期主要为矿体浅部的氧化淋滤。根据多年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表明,红石金矿床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干墩组,是一套具有浊流沉积特征的碎屑岩建造,Au平均丰度11.20×10-9,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33,属极不均匀的异常元素;区内岩浆侵入作用强烈,东北部的英云闪长岩含金丰度值较同类岩石偏低,约为1.07×10-9,侵位年龄为275-248Ma,与成矿期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年龄258±21 Ma基本相符。变质矿物组合主要为绿泥石-绢云母,变质作用则表现为石炭系地层发生低绿片岩相,以及由韧性剪切作用引发叠加的动力变质作用;构造以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导,以糜棱岩和千糜岩组合的高强度低温韧-脆性剪切带横跨矿区中央,后期脆性断裂的叠加作用使矿区构造面貌变得复杂。综合分析该矿床各地质因素,金在干墩组地层中的高丰度值使金在韧剪变质过程中得以富集,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仅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而且加热了地下水,为金的活化、运移提供了热源,使其最终富集、沉淀;动力变质作用使矿源层物质,特别是金为不相容元素,在相当于低绿片岩相的变质程度下活化迁移,使金在千枚岩-千糜岩带含量升高;金矿化带的分布明显受韧性剪切带的控制,剪切面理是成矿元素发生交代替换的通道,韧性剪切强变形带或脆性变形带中形成的扩容空间是重要的成矿部位。东西向断裂控制着矿床的分布,是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导矿构造,北西向断裂与其交汇处为矿床的产出位置,为直接的容矿构造。通过对红石金矿床地表、20号勘探线两个钻孔及1080中段的系统采样分析及多种方法计算发现,其原生晕分布特征和规律有其自身独特的方面,轴向分带序列为:Bi-Mo-Hg-Zn-Pb-Ag-As-Cu-Sb-Au,同中国典型金矿床轴向分带序列对比具逆向分带特征;由此建立红石金矿床L1矿带原生晕分带评价值变化模式与金矿体叠加模式,预测红石金矿床深部有仍盲矿体存在,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