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等特点。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类型。研究表明,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充分认识脑动脉狭窄和分水岭脑梗死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早发现脑动脉狭窄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及时有效地防治分水岭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是血管检查的最常用方法,国内外关于应用颈部血管超声评价颈动脉、应用经颅多普勒评价颅内动脉病变报道较多,对于二者联合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报道较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at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是检查脑动脉狭窄“金标准”,可明确患者有无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等,对完善诊断及下一步的治疗提供直观的信息。本研究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进行评价,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评估脑动脉狭窄与分水岭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探讨高血压病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响并讨论其临床意义。并以DSA做对比验证。方法:确定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分水岭梗死一般分为皮质型、皮质下型和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排除因moyamoya病、动静脉畸形、动脉炎、动脉夹层等原因引起的分水岭脑梗死。排除房颤、真性红细胞增多、发病前有外伤史、有明显脑梗死遗传家族史、不能配合超声检查、超声波无法穿透颞窗者。2周内完成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病情相对稳定后行DSA检查。根据DSA结果将病例分成颈动脉狭窄组,大脑中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组三组。记录血压、血管狭窄情况以及侧枝循环情况。选择三组病例中单侧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颈内动脉虹吸段(SCA)、颈内动脉末端(TICA)狭窄的病例(排除双侧EICA狭窄、一侧预动脉狭窄合并对侧MCA或ACA狭窄),记录侧枝循环开放情况、健侧大脑中动脉(MCA-M1)和大脑前动脉(ACA-A1)血流速度;选择三组中单侧MCA狭窄病例,记录患侧大脑前动脉(ACA-A1)和健侧大脑中动脉(MCA-M1)血流速度。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版)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脑动脉狭窄的部位与程度: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这种血管病变的分布特征与公认的种族差异性有关的结论,即亚洲人主要病变血管在颅内,而白种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好发部位多位于颅外并不一致。在颅内,狭窄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支、颈内动脉虹吸部,颅外血管狭窄主要集中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以重度为多。2.分水岭脑梗死血压并不一致,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低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颈内动脉末端狭窄组,有统计学差异。3.颈血管超声检查与DSA比较在判断颈血管狭窄时,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而斑块性质判断上有独到之处。4.TCD联合颈血管超声判断侧枝循环,单侧颈动脉狭窄前交通动脉开放率31.5%,眼动脉开放率25%,证实ACOA、OA开放对临床有重要参考意义。大脑中动脉狭窄者,以软脑膜代偿,前软脑膜侧枝循环dVACA/nVMCA>1.15时,提示ACA参与了代偿。结论:1、在脑分水岭梗死病人中,脑供血动脉狭窄是一个重要病因,而且其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严重。2、我们研究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脑供血动脉重度狭窄和责任血管颅外血管病变多于颅内血管病变,颅外病变最常累及ICA起始部,颅内则是MCA。3、本组观察,并非所有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压均降低,多数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者血压偏低,大脑中动脉狭窄者血压常常偏高。4、超声检查可以提供侧枝循环建立的信息。在颈部血管彩超、TCD确定颅外或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TCD所测的数据可进一步分析侧枝循环建立情况。除可直接探测到初级侧枝开放的血流频谱外,还可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分析,得出有关侧支循环的定性和半定量的信息。5、分水岭脑梗死中最常见的侧枝循环是Willis环和软膜血管,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出现侧枝循环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