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缺血性卒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目前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临床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往相关资料有对单一研究中心缺血性卒中(中风病)的回顾性证候研究,但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研究的内容欠深入,目前尚无单独对多中心的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的证候规律及化痰活血通络的临床疗效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1)通过回顾性观察双中心的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病例,深入研究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深化对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的病理及病机认识。(2)回顾性观察两间医院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差异。2.方法2.1证型研究: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232例中经络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中医辨证依据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五版)、《中医诊断学》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病中经络)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布规律。2.2临床疗效观察:选取中医辨证属痰瘀范畴,且同时按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的病例,共109例,从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评价化痰活血法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间医院运用该法的疗效差异。3.结果3.1证型研究:通过对两间医院232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中医证候学特征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多属痰瘀互结病证的范畴,基本证侯发生率较高的是血瘀证、痰湿证和风证,其次为气虚证、内火证,发生率较低的是阴虚阳亢证、阳虚证。说明痰湿、血瘀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的病机关键。在复合证型中,主要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形式,最常见的为气虚痰瘀证,痰瘀阻络证,风痰瘀阻证,其次比较常见的有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痰热瘀阻证,以上六种证型共占90.52%,其余比较少见的证型为阴虚阳亢,痰热腑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痰火闭窍,气阴两虚夹瘀,气虚痰瘀夹热,风火上扰,痰热上扰,阳虚痰瘀,阳虚湿阻,共占9.48%。虽然在临床辨证过程中辨为腑实证的很少,但本研究中,约有9.05%患者出现大便干结难解的症状。3.2症状体征:本研究中,以偏身乏力为主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频次最多,共196例,占84.48%。其次较为多见有中枢性面瘫97例,占41.81%;言语不利91例,占39.22%,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64例,占27.59%;球麻痹43例,占18.53%。出现频次较高的舌脉是淡舌、暗舌、红舌,腻苔、薄白苔,弦、滑、细脉。3.3疗效观察:本研究表明,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其总有效率为85.32%。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中医证候积分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效率为87.30%,江门五邑中医院的有效率为82.61%,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在运用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痰瘀型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中,两间医院的总有效率相近。4.结论4.1中医证型总结归纳为:气虚痰瘀证,痰瘀阻络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痰热瘀阻证,阴虚阳亢,痰热腑实,阳虚痰瘀,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痰火闭窍,气阴两虚夹瘀,气虚痰瘀夹热,痰热上扰证,阳虚湿阻证,风火上扰证等,其中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以前6种证型为主,痰湿和血瘀证是其中最常见的证候要素。广东地处岭南潮湿的环境气候中,人群体质以脾虚湿盛体质居多,加之缺血性卒中多为中老年人,其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水湿功能逐渐减弱,痰湿内生,痰阻气滞,血行不畅,而致痰瘀互结,故此证型在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最为多见。4.2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10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痰瘀互结型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32%,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效率为87.30%,江门五邑中医院的有效率为82.6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