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一直是财务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则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由此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MM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过去很多上市公司不对投资者进行分红,因此,中国证监会出陆续台了一系列促进上市公司分红的半强制分红法规。随着这些半强制分红法规的实施,我国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这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同时,半强制分红法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由于半强制分红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资前必须进行一定比例的现金分红,而需要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往往是缺乏现金的。那么,外源融资的需求和能力对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有怎样的影响?在中国证监会实施半强制分红法规后,这些影响将如何变化?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2004-2011年的相关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外源融资的需求和能力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进一步的,由于2008年颁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将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的条件更改为“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而本文研究对象为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故本文立足于该项政策,实证检验了这些影响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外源融资需求显著负相关,也即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需求越强烈,其现金分股利水平越低。这一结果符合融资优序理论,当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需求时,优先考虑内源融资,减少现金股利发放;在证监会实施半强制分红法规之后,外源融资需求较高的上市公司降低了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半强制分红法规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因此,外源融资需求大的上市公司会转而进一步通过加强内源融资获取资金;②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与外源融资能力呈正相关,也即上市公司外源融资能力越强,其现金分红水平越高,这是因为当上市公司外源融资能力较强时,上市公司在融资选择时更为灵活,可以兼顾公司的发展与对投资者的回报;在半强制分红法规实施后,外源融资能力较弱的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其外源融资能力,提高了现金分红水平以满足证监会的相关要求。上述研究结果为更好解释现金股利政策提供了一定经验支持,也为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