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植被的大规模恢复引起的实际蒸散发量变化对区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全面合理评估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应、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点位尺度上选择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典型植被类型(绥德桥沟小流域草地和安塞腰鼓山灌木)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墒情仪对不同层次根系下土壤水分变化过程进行连续长时间尺度上的动态监测,研究蒸散拆分与根系吸水特性的耦合关系,并对比研究了遥感反演产品的实际蒸散发与点位尺度上观测的实际蒸散发,探讨了点位尺度与区域尺度上实际蒸散发的定量关系。基于MODIS蒸散发产品,定量分析了区域尺度上黄土高原实际蒸散发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黄土丘陵沟壑区两种典型植被类型草地和灌木根系吸水表现出白天土壤水分下降,晚上土壤水分基本保持不变的阶梯型下降规律;不同季节晴天和阴天日实际蒸散发量有显著差异,均表现出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曲线特征。(2)黄土丘陵沟壑区草地、灌木实际蒸散发量与土壤含水量和气温均显著相关,生长季草地和灌木每日实际蒸散发量的变化规律与日均温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受日照强度影响,四季中,晴天的日实际蒸散发量均明显高于阴天的日实际蒸散发量。(3)点位尺度上观测的ET量普遍略高于MODIS反演的ET值,但MODIS-ET产品与土壤墒情仪ET值存在显著的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75-0.82,RMSE值小于9.3 mm,MRE值低于0.2mm,RPD接近2,P值均小于0.01,表明该回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点位尺度和区域尺度实际蒸散发的转换函数。(4)黄土高原2001-2017年年均实际蒸散发量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趋势特征,年均实际蒸散发量以8.23 mm/a的速率显著增加。黄土高原2001-2017年多年季节平均实际蒸散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均蒸散量格局基本一致,季节蒸散发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实际蒸散发量表现为林地(418.30 mm)>农田(320.26 mm)>草地(279.15 mm)>建设绿地(221.30 mm);不同流域实际蒸散发量表现为渭河干流(388.26 mm)>北洛河(367.99 mm)>泾河(326.16 mm)>延河(275.51 mm)>无定河(197.45 mm)>窟野河(164.73 mm)>皇甫川(153.71 mm)。(5)黄土高原实际蒸散发量与NDVI、降雨量、气温以及日照时数均呈显著线性关系,黄土高原2000年以来NDVI和降雨量的增加,促使实际蒸散发也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