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河北省的蝗灾与社会动员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32319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是蝗虫的主要发生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给农业造成过巨大的损失,使灾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的蝗灾防治进行探讨,着重研究治蝗过程中的社会动员机制及其治蝗组织机构与政策。前言主要考察新中国成立以前河北省发生的严重蝗灾情况,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点。正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河北存在的宜蝗区,主要研究1949—1952年河北蝗灾的发生及治理。文章认为,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大规模的“人工捕打”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治蝗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研究1953—1957年河北蝗灾的发生及治理。在这一时期,严密的组织动员机制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现代化的药械,动用飞机撒药治蝗成为河北省有效控制蝗灾发生的主要方法。第三部分,探讨河北省动员人民积极捕蝗采取的措施。注重考察人民政府排解治蝗农民的思想顾虑,妥善解决农民生产与捕蝗的矛盾,给予治蝗农民工生活补助等诸项有效举措。第四部分,对河北省治蝗组织机构进行研究。专题探讨专门治蝗机构在治蝗组织动员中地位和作用。第五部分,总结20世纪50年代后期河北省有效控制蝗害的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把社会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广泛使用现代化药械,有效控制了蝗灾的发生,大大减轻了受灾程度。河北省在治蝗过程中积累的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广泛动员群众,群防群治,政府支持财力、物力,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实现灭蝗减灾等经验,对今后预防蝗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采用二次加荷的方法,探讨了钢筋混凝土单梁在受力状态下使用钢板和碳纤维布复合加固的技术。理论和试验数据吻合较好,结果较为理想,为该种类型结构加固提供了参考。
影响国际关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民间往来是国际关系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个基础越雄厚,国际关系就越好。民间艺术交流是民间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政府的官方外交而言。
江浙战争又称“齐卢之战”,是指江苏军阀齐燮元和浙江军阀卢永祥之间发生的战争,前后包括两次战争,即1924年9月的第一次江浙战争和1925年1月的第二次江浙战争。两次战争中,江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方面,其含义是指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与稳定性的过程。制度化的水平可以通过制度化的范围和力量来测量,还可以从组织与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
吕海寰是近代中国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曾在镇江、上海任道台,后任清政府驻德国兼荷兰公使、商约大臣、工部、兵部和外务部尚书、会办税务大臣、商约谈判首席代表、督办津浦铁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根据30m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足尺薄壁箱梁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在张拉阶段底板沿预应力钢束纵向开裂的原因。对薄壁箱形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提出了在考虑获得所需纵向预应力的同时,应
抗战时期对于山西抗日根据地农业科技发展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带有较强的战时性色彩和实用性色彩。本文在发掘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经济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