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资本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企业盈余的情况向来是企业管理层、外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关注的中心。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都是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70%以上的中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是国家。这使得我国的大股东行为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因其历史遗留及存在的政治经济动机,往往存在如“一股独大”等股权结构现象,或是公司治理机制中“内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等问题。多数高管有政治联系,而非国有企业的产权较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权更为明晰,这使得监督国有企业管理层盈余操控的难度加大。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是主要的外部治理力量。20世纪80年代始,机构投资者在英美等国发展成为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投资主体,近三十年,机构投资者群体持续壮大,如今以超过50%的规模,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机构投资者在发展初期,在市场中完全属于投机分子而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单纯地在资本市场上从事股票交易,很少会参与上市公司内部的治理活动。然而,随着机构投资者控股比例不断加大以及拥有的专业知识更加完善,他们的投资管理意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参与公司治理的态度从消极被动开始向积极主动转变。因其具有的明显优势,如拥有庞大的资金规模、专业的投资分析人员和资金管理人员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并且具有保持资本同时增加投资收益的动机,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外部投资者越来越偏好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完善上市公司相关治理结构,促进我国监管市场健康发展。传统的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来实现的,它通常指的是基于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但是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完善,对应计盈余管理的实施空间挤压得越发厉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应计项目的操控并不是盈余管理的惟一方式,经营者也可以通过真实活动操控,即非最优化地调整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而管理盈余(如销售操控、削减研发费用开支等),但是这些调整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长远损害。上市公司往往出于避免损失、迎合预测或达到既定目标三个动机平滑或增加企业当期利润。其实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盈余管理看作是公司治理有待完善的信号。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真实盈余管理具有隐蔽性,而机构投资者发展起步较晚,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虽然有一些学者借鉴国外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得出的结论与国外有异,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国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的。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建立了两种模型研究产权性质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及其程度,主要内容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确定文章研究方法思路、可能的创新点及问题之处。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情况以及国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及真实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关系对研究背景进行了概括,说明研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即本文研究的动机所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并构建了研究框架。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本章分别就真实盈余管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产权性质与真实盈余管理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回顾。主要对国内外有关产权性质,机构投资者和真实盈余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相关内容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剖析导致不同观点差异的原因及其理论基础,并由此推到可能影响三者相关性的因素。第三章,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本部分主要从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四个方面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阐述,为之后的研究假设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根据前文所阐述的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假设1.不同产权性质下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不同;假设2:机构投资者会降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假设3: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监管作用更弱。第四章,研究设计。交代了实证研究相关变量构造方法和模型建立过程。根据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确定数据的来源和范围,采用国外已有模型构造了真实盈余管理代理变量,并根据相关理论和文献知识,设定具体的研究模型,定义相关变量并加入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主要控制变量。第五章,实证检验与回归分析。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之后,实证检验了三个假设,即国家控股与否与机构投资者是否积极监管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程度。本文首先对于研究模型和分离计量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再以回归得出实证结果,产权性质不仅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也显著影响着公司治理机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限制作用。实证检验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是不同的,并且存在对真实活动盈余操作行为差异化选择。(2)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其外部监管作用对真实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3)由于难以介入,机构投资者对国家控股企业的积极监管作用被显著抑制。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为上市公司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理论的深入探索提出了以下可行性建议:(1)政府应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相关的法制建设;(2)完善健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共同监督:(3)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进一步实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4)加强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监控和治理;(5)我国学者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创新思维,更加深入地挖掘我国公司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较全面地研究了机构投资者,产权性质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首次基于公司治理角度考察了产权性质和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深化了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区分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所导致上市公司的异质行为,考察了不同产权性质下,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状况不同,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和程度均有不同;揭示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现状。第二,本文同时还揭示了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盈余管理的交互作用,进而加深股权结构和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效应方面的研究。第三,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我国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尚少,而关于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得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结论,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的局限性如下:(1)本文采用Roychowdhury莫型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该模型只对部分盈余操纵手段检测有效,再者由于真实盈余管理具有隐蔽特性,对一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分析不全,可能导致程度的衡量不够准确。(2)本文样本和变量选择具有一定主观性,忽略了很多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也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