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参加吉林大学《兴城野外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研究项目和《辽宁1:25万锦西市幅(K51C004001)区调修测》研究项目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成果。为解决兴城地区中元古代长城纪大红峪组序列划分不合理、认识不清等问题,对相关地层单元进行野外考察和实测地层剖面,获得一些重要的资料和数据,经初步研究取得以下一些认识及成果:1.本文结合研究区内前人资料及4条大红峪组实测剖面,综合对比研究,重新厘定兴城地区大红峪组岩石地层特征,将其分为三段:一段以硅质角砾岩和石英砂岩质砾岩为主;二段以石英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页岩;三段以粉砂岩、页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2.通过实测剖面及野外填图工作,分析岩石地层特征,认为原兴城幅1:20万地质图(辽宁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83)中,在兴城市西南铁马山一带原划分的常州沟组应修订为大红峪组一段和二段;原划分的串岭沟组应修订为大红峪组三段。3.将兴城地区的4条大红峪组剖面进行对比;将研究区内的大红峪组与天津蓟县标准剖面、北京昌平、辽宁凌源和汎河等地区大红峪组的岩性组合和序列进行对比,确认兴城地区大红峪组的特点是只发育碎屑岩,不发育碳酸盐岩,偶见凝灰岩层。4.确认了兴城地区大红峪组不整合在太古宙花岗岩、中元古界常州沟组、团山子组之上。该不整合代表了在燕山裂陷槽东段中元古代的一次重要抬升运动——“兴城运动”。5.详细分析了蓟县剖面大红峪组岩石序列及其与下伏团山子组分界的两种不同意见。根据对兴城地区大红峪组剖面的研究,认为蓟县剖面大红峪组下界应位于曾俗称的“小白石英岩”之底,包括富钾火山岩的层位应划入大红峪组。燕山裂陷槽中元古代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兴城运动”之后的大红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