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国的综合国力增强过程中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978年正式恢复招生到1999年的大扩招进而发展到今天,研究生教育规模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数量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却暴露出不少问题。研究生教育结构是反映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协调好规模与结构的关系,才能提高质量与效益,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研究生教育结构按照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区域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划分。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深层次的专业教育,其运行的基础在于学科。因此,以科类结构为基点,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整体优化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选择。我国研究生教育包括以下十二个大的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文基于以上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搜集历年数据,主要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学科门类研究生规模的绝对数量、年增长率、构成比例的变化以及硕博士层次的对比分析来揭示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变化历程。针对这一系列演变,本文追根溯源,分析出如下变化原因: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和足够的办学经费;本科教育扩张“挤压”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国家的政策和决策对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影响;教育理念及社会传统观念影响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等。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即便经过三十年的调整和完善,依然存在以下顽疾:如学科宽窄划分不够科学;科类结构在硕、博士两个层次雷同;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欠缺;基础学科和冷门学科的比重过低等。
最后,文章提出了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原则及总体思路。在坚持动态适应原则、适度超前原则、非均衡原则、协调发展原则的同时,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创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组织形式与多元融合的学科文化为科类结构的调整提供良好的载体与氛围,扩大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自主权以增强科类结构调整的活力,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科类结构调整的保障,根据不同专业的情况实行非均衡扩招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在硕、博士层次的差异化则是科类结构调整有无成效的实质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