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居民收入,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收入分配秩序的不规范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稳定。为了增进社会公平,中国政府提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并出台了“一揽子”带有明显“济贫”性的财政再分配工具,着力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从人口分布来看,我国低收入群体大部分聚集在农村、边远地区和城市贫困地区,也同时拥有低学历,客观上要求教育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本投资作用,通过增强低收入群体的教育与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其工资性收入。而实施精准财政教育支出再分配的前提,是准确地测算与评估现行教育政策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和目的。为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资料检索、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制度分析入手,从以下几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客观分析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工资性收入差距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相较于城镇内部,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更高且持续加重。行业和单位之间平均工资差距大,农林牧渔业工资收入持续垫底,城镇集体单位和私营单位工资低于城镇平均水平,造成农民工资收入极低。收入代际流动性不高,较低社会地位阶层的教育上升渠道不畅通。第二,全面剖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演变的内在联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了教育政策的均等化制定。数量测度后发现,大部分省份生均财政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城乡教育经费差距缩小的省市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少部分中部地区差距较大,也尚未出现明显的缩小趋势,需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城乡均等化。从不同的教育等级来看,中小学生均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近十年来几乎不变,省际财政教育经费差异逐渐出现稳定和固化趋势。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异大,各行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差异大,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学历水平在各行业垫底。第三,在异质性家庭假设下,按要素禀赋不同将家庭分为拥有劳动和拥有资本两类,构建包含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RBC模型,观察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受到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后的动态响应路径。研究发现,在现有偏好和技术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库兹涅茨曲线仍然处于拐点的左侧,政府支出的暂时性增加会在冲击前五期缩小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随后冲击影响力减弱,二者的收入差距重新扩大。从长期来看,政府支出对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分配格局无明显影响,二者的分配比例收敛至2:3的稳态水平,分配份额主要由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贡献度决定。从当下来看,政府应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尽快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劳动要素在产出中的贡献度。第四,运用宏观数据实证检验包括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教育质量均等化在内的公共政策工具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细分为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对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不同等级教育的影响等。结果显示,教育政策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财政教育支出和义务教育质量均等化都有效缓解了工资性收入的城乡差距。高中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缓解力度最大,高等教育次之。东部省份的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间收入不平等的缓解作用会弱于非东部省份。从全国地级市的结果来看,财政教育支出降低了地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第五,使用微观数据实证检验受教育水平是否提高了居民收入,进一步将居民按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来分组,观察受教育水平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是提高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相对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而言,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代际收入流动性更低,并且这种趋势在逐步扩大。这反映了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教育可获得性叠加了家庭财富异质性,以及缺乏弹性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使得新增的入学名额大部分被经济条件好的或者是城镇户口的家庭所占有,最终更加固化了社会阶层关系。第六,将教育的政府供给与居民需求同时纳入分析框架,构建居民的教育需求函数,评估五级教育供需匹配程度。结果显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越需要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和普通本科这类中高端的应用研究型教育服务。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政府应当做好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和普通本科教育的稳定衔接与连续性提供。就业率越高的地区,居民越需要高职高专、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匹配教育供需发现,义务教育供给不足的情况最严重,其次是普通本科和普通高中,三类非职业教育均没有出现供给过度的情况。超过半数的省份过度供给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供给过度的原因是较低的收入回报率导致高辍学率与招生困难现象并存。第七,提出加强财政教育支出再分配功能的对策建议。主要有:(1)将高中阶段纳入免费义务教育;(2)通过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的回报率;(3)推进教育公平,为贫困家庭提供更多的助学贷款;(4)财政资金与国家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硬件办学条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快速缩小与城镇学校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