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期,我国的人口在全国的分布仍然是东多西少。兼具稳定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根据我国现在的人口空间格局,从新经济地理学地理本性角度研究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从而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县级为研究尺度,结合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我国的人口分布格局,并从新经济地理学三次地理本性角度研究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到2010年各省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变化不大,各省差异依然存在,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的趋势明显,中国人口密集区逐渐呈S形曲线分布。(2)从各省区来看,自然指标中的合成海拔对人口密度的影响贡献率排在第一位的省份最多,其次是交通便捷性,然后是区位优势,各省份之间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自然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自然条件变化比较小,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口将进一步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交通更便利、区位更好的地区聚集。(3)从三大地带来看,第一地理本性要素的合成海拔对三大地带的人口密度的影响最大,对人口密度的贡献率始终排在第一位。第一、第二、第三地理本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依次逐渐减弱,自然地理条件是基础,仍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条件,交通区位优势是推动力,第三本性是进一步促进人口聚集的动力。(4)从全国范围来看,负向作用最大的是合成海拔,其次是环境脆弱性。正向作用最大的是农业生产潜力。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第二地理本性的交通便捷性和区位优势的作用逐渐增强,推动人口空间聚集,人力资本也在逐渐发挥作用。在地理本性的推动下,人口密集区S形曲线逐渐形成。(5)我国人口压力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新疆南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青海、云南和四川的部分地区。中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人口潜力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青海和甘肃少部分地区,整体是比较合理的。(6)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和信息化程度是人口密集区S形曲线形成的重要原因。本文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了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为中国人口和区域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