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军事刻辞,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关於一切军事活动的文辞,包括对战争准备、侦察、进攻、防御、凯旋等吉凶祸福的占卜记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甲骨文的主体之一便是“戎”事的占卜档案,这一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战争与方国、军制与军礼、军事组织与军事人物等情况,因此,研究这一军事档案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此研究,有以下三方面意义:第一、穷尽收录武丁时期的军事刻辞,形成资料库,可以为其他相关研究服务。第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整理出商代战争、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制军礼等材料,并进行研究,以期得到更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三、军事刻辞保留了商代语言面貌,可以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最为原始的材料。
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交代选题缘由,对甲骨分类断代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对象,鈎稽史书所记武丁事迹,凡例。
第二章:武丁时期的主要战争。讨论战争自然涉及方国,陈梦家先生整理出“武丁时代的多方”30个,“武丁时代的晋南诸国”9个;王宇信先生整理出武丁前叶与商有战争关系的方国12个,武丁晚叶7个,共17个;范毓周先生整理出与商有过战争关系的方国65个;我们整理出方国和地区78个。重点对商与“方方”和“舌方”之间的战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并对战争时间、规模、方国地望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三章:武丁时期的主要军事人物。整理出武丁时期除“王”外的军事人物33位。这些人物包括:王室成员、同姓贵族、异姓贵族、盟国首领。重点讨论了雀、(追)般、沚(或)、望乘、帚好五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其事迹进行了分类整理,可以为研究五位军事人物提供重要的材料。
第四章:武丁时期的主要军事组织。主要讨论了“师”“族”“旅”三种军事组织。研究表明,“师”的性质是常设军,商王的常设军可称“王师”,王自称“我师”,商王同姓贵族也有一定规模的常设军,如“雀师”“(*)师”“(Π)师”等。“师”是商代军事组织的泛称,甲骨文中尚无确切证据表明“师”是商代军队的一级编制。“族”的性质是非常设军,其构成为农时耕种、闲时训练的族兵。“旅”不是一级军事编制,也不是常设军队,它应该是农时劳作、闲时集中训练、战时徵集入伍的“民兵”。“旅”属於某一家族,作战时可称“某族”。
第五章:武丁时期的主要军礼。武丁时期的军礼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校阅礼,即通过田猎活动训练、选拔、检阅士兵,卜辞载有“立中、立事(建旗聚众)”“蒐田(训练检验)”等仪节,蒐田行为还涉及“蒐田活动前的告庙、迁庙礼、占卜”“蒐田过程中祭天帝山川礼”“蒐田结束後的献捷、飨燕礼”等;二是战争礼,包括“祭上帝”“祭土神”“告庙”“命将”“占卜”“祭随迁之庙主和社主”“凯旋、反主、献俘、祭祖”等。
第六章:武丁时期军事刻辞中的动词。本文整理出与军事行为有关的动词66个(其中单音词59个,复音词7个),动词性固定词组1个。从三个角度考察了这批词汇:一是从字形、词义角度,意在对前人的考释成果作出考辨;二是从词的群聚角度,意在考察这些军事动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三是借用“配价理论”,考察这些军事动词的价数,意在从动词与其联系的名词结构(即“论元”)的微妙关系中进一步描述动词的性质。
第七章:武丁时期军事刻辞中的句子。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去研究句子,一是句型结构,旨在从形式上把握商代甲骨文的句法面貌;二是语义角色,旨在从语义方面揭示军事刻辞的意义和内容。本文描写了18种单动词句句型、19种连谓句型、38种常见兼语句型、7种复句句型。军事刻辞中句子的语义角色主要反映在七个方面:施事、受事、与事、原因、对象(目标)、时间、空间,文章对其语义内容一一进行了分析说明。
第八章:总论。对全文的内容、研究方法、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
附录共有七个问题,都是在蒐集资料和前期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