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咏物诗蔚为大观,诗人多,数量大,成就高,典型地反映了唐诗意境构成中的发展变化。本文即从咏物诗之“咏物”特点切入,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沿着唐诗发展轨迹,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管中窥豹,探讨唐诗意境构成及其发展变化。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简要概述近三十年来唐代咏物诗研究的现状和咏物诗在唐诗意境构成中的典型意义。第一章初唐咏物诗与唐诗之“兴寄”,分三节。第一节主要谈初唐咏物第一诗人李峤的“杂咏”及其“略无兴寄”的整体特点;第二节通过分析“文章四友”的咏物诗,考察这一群体咏物诗创作中含“兴寄”的情况,意在说明这一时期的咏物诗创作多为诗人们炫耀才学的凭依;第三节通过比较初唐四位诗人的咏竹诗,梳理初唐百年咏物诗经历了由单纯描摹物形,追求形似到开始重视兴寄的变化过程。第二章盛唐咏物诗的形神兼备与浑融意境,分三节。第一节主要从盛唐咏物诗之“神韵”和盛唐咏物诗之三境界来谈盛唐咏物诗的形神兼备;第二节先对咏物诗中的物象、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然后结合李白、王维、王昌龄、杜甫等人的具体诗歌作品分析盛唐咏物诗的浑融意境;第三节以开创唐代咏物诗范型的杜甫咏物诗为对象,挖掘杜甫咏物诗对于自然物性的包容和他所倾力熔铸的物我情融的诗歌意境。第三章晚唐咏物诗的遗貌取神与朦胧意境,分三节。第一节对《全唐诗》中的66首唐代咏蝉诗进行了列表考察,并对历代评价最高和为人所知的三首咏蝉诗进行了比较,考察了李商隐咏物诗遗貌取神的特点;第二节结合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进一步论证了遗貌取神对于诗歌朦胧意境营造的作用;第三节先分析“朦胧幽约”及其“朦胧幽约”的成因,结合具体诗歌创作分析李商隐在继杜甫之后,以其惊人才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开拓了一个让人咀嚼回味、全新而朦胧幽约的诗歌境界,从而丰富了唐诗的诗歌意境。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唐代咏物诗典型地反映了唐诗意境构成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正与唐诗意境构成渐趋丰富而多重的发展变化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