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苏丹红I号(1-Phenylazo-2-hydroxynaphthol,Sudan I)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脂溶性偶氮化合物,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但是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应用于食品生产中。早在197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就将苏丹红I号归为第三类致癌物。研究发现,用体内、体外遗传毒性试验检测苏丹红I号的遗传毒性,其结果大多显示阳性。苏丹红I号通过多种途径代谢,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ROS),其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受此启发,我们试探讨苏丹红I号产生遗传毒性,是否与活性氧引起的氧化性DNA损伤有关。本研究选用的是一种代谢完全的人类来源的肝肿瘤细胞株HepG2细胞,它不仅保持了人正常肝实质细胞的许多功能,还保留了一系列生物转化过程中的I相和II相酶,是检测外来化合物遗传毒性的理想细胞系。本研究选用HepG2细胞,研究苏丹红I号的遗传毒性及DNA氧化性损伤的机制,为评估苏丹红I号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提供实验资料。方法:以HepG2细胞作为试验系统。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试验检测DNA损伤。微核试验(MNT)检测细胞染色体损伤。2’,7’─二氢二氯荧光素(DCFH-DA)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表达情况。通过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方法来分析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产物水平。结果:HepG2细胞与25-100μM的苏丹红I号接触1 h后,引起DNA链断裂,细胞形成彗星样拖尾,其尾长明显增长,且呈剂量依赖关系。HepG2细胞与25-100μM的苏丹红I号接触24 h后可致细胞微核明显增加,并随苏丹红I号浓度的增高而增加。25-100μM的苏丹红I号作用于HepG2细胞1 h后,仅100μM的苏丹红I号可引起细胞内ROS水平增加;接触3 h后,仅50,100μM的苏丹红I号可致8-OHdG的表达升高;作用24 h后,仅50,100μM的苏丹红I号可致TBARS水平明显增加。结论:苏丹红I号可引起细胞DNA和染色体损伤,对HepG2细胞具有遗传毒性。在较高浓度下,苏丹红I号可诱发HepG2细胞内ROS水平增高,脂质过氧化产物TBARS生成增多及氧化性DNA损伤的标志性产物8-OHdG的表达明显升高。较高剂量苏丹红I号对HepG2细胞产生的遗传毒性,可能与氧化性DNA损伤有关。本研究的这一发现迄今尚未见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