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儿童外斜视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间歇性外斜视,它不但会影响儿童的外观,也会影响其双眼单视功能。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发病过程呈进展性,在早期通常为间歇性的,在视远距离目标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而在视近距离目标时眼位正位;但是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外斜视频率及斜视度增加,最终会导致恒定性外斜视,其双眼单视功能完全丧失。手术治疗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最主要的方法,但长期随访的疗效并十分令人满意(文献报道正位率为40%-83%),主要与术后欠矫率高有关。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眼位趋于向外斜漂移而导致眼位回退的可能。因此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处理目前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1年的眼位及外斜漂移。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儿(年龄2-15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遮盖一眼1小时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其戴镜注视室内6m及33cm调节性视标时第一眼位的斜视度;并进行眼球运动检查、眼前节和眼底检查。根据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别及注视偏爱(交替注视抑或一眼为主导眼)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术(A组66例)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B组54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第1-3天、6周、1年(12月±1月)进行随访,疗效评价标准为眼位≤±8PD为正位,>-8PD为欠矫/复发,>+8PD为过矫。结果术后第1-3天、6周、1年,A组正位率分别为62.1%、69.7%、62.1%,B组正位率分别为72.2%、88.9%、70.4%;A组过矫率分别为21.2%、3%、4.6%,B组过矫率分别为24.1%、1.8%、1.8%;A组欠矫/复发率分别为16.7%、27.3%、33.3%,B组欠矫/复发率分别为3.7%、9.3%、27.8%。术后第1-3天,A、B两组正位率(P=-O.243)、过矫率(P=0.70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欠矫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术后1年,A、B两组正位率(P=0.343)、过矫率(P=0.413)欠矫率(P=0.51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时的外斜漂移与手术年龄、屈光不正、矫正视力、术前斜视度、以及是否同时伴斜肌手术均无相关性。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无论是施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还是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术后早期与远期正位率均无差异;术后早期的眼位过矫率在术后6周内即明显下降;而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欠矫/复发率逐渐升高,表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1年内眼位呈外斜漂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