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一些词语,例如“冷面、寒色、暖色、甜言蜜语、耳沉”等,看起来和普通的词语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细细考究,我们发现这样的词语搭配并不属于同一感觉范畴,语素和语素之间并不是表面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隐含了深层次的意义,前人关于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并没有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当中的通感词为研究对象,结合统计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研究理论,探讨词典当中的通感词在判定、分类、生成机制以及历时演变等方面的特征。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总结前人关于“通感”以及“通感词”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即“通感”的定性、定义以及通感词和通感句的区分问题,并进一步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通感词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通感词的界定标准,从语义特征、历史层次、原型范畴这三个方面限定了汉语通感词的判定标准,并将历时和共时相结合进行通感词的判定,纠正了前人关于通感词判定方面只注重共时,忽略历时的弊端。第三部分系统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通感词,统计出《现汉》当中有527个通感词,并从音节数量的分类上分别对这些通感词进行分析,得出汉语通感词分为词的超常搭配和词义演变两个不同形成路径的结论。两个不同路径的通感词在构词侧重上也是不同的:之后从感觉挪移上进行分类统计,得出汉语通感词感觉挪移并不都符合前人坚持的挪移标准的结论,即从低级感官到高级感官的单向挪移,而是双向互动的挪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第四部分则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着重解释通感词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剖析通感词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得出一个结论:感觉与感觉之间挪移的关键因素就是联想所触发的感觉相似性,没有相似关系的感觉不能引发通感,这也是通感词形成的重要机制。同时运用隐喻认知理论来解释通感词感觉挪移的一般规律,符合我们分类统计的结果。第五部分从历时角度着手,并结合共时研究,梳理通感词在历时进程中的演变规律。通感词的词汇化大体经历了“偶用——多用——固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得出通感词汇化的规律:通感词的词汇化一方面是创造新词,另一个方面是词义演变,很多本具有一种感觉义的词在历时发展中必然要延伸出多种引申义,而经过通感所引申出的另一种感觉义使该词在历史发展中慢慢由一个偶然使用的词成为一个固定下来的通感词。第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以及存在的一些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