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价值观是指主体对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对主体的重要程度作出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它是影响主体对宗教的态度,主体的宗教情感以及主体的敬神行为的重要心理变量,是主体价值观系统中有关个人的宗教生活的子系统,是主体对宗教的各种坚信不疑的宗教信念的总和。本研究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西南民族对宗教认知、敬神行为、民族宗教、信教动机和敬神意识等内容,进而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宗教价值观的理论构想,编制了西南民族宗教价值观问卷,并对其效度信度进行了检验。本研究用该问卷对西南地区五个省市的1216名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信教状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初步考察了西南民族宗教价值观的特点。其后,对西南民族宗教价值观的传承载体和传承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归纳出其中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1)自编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价值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知,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价值观有四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宗教认知、敬神行为、民族宗教、信教动机、敬神意识、。(2)总体上,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价值观在各个维度上均呈现出正向的趋势,表明西南各民族的宗教价值观的各方面呈现出积极的价值观取向。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宗教认知,信教动机,敬神行为,敬神意识和民族宗教。(3)性别在敬神行为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女性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性,且有显著差异。(4)民族在宗教价值观的宗教认知、敬神行为、信教动机和敬神意识维度上差异显著,且在平均水平之上。(5)年龄在敬神行为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中年组和老年组的得分较高(6)文化程度在宗教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文盲和小学以下程度的个体与其他学历层次得分差异显著,相对低于其他学历的个体。(7)在敬神行为维度上,不信教的个体和信教1—5年的个体与其他信教多于6年得分差异显著,相对低于其他信教时间的个体。(8)年龄与民族在民族宗教维度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在青壮年组,白族与彝族、傣族、哈尼族、其他之间差异显著。彝族、傣族、哈尼族在该维度上得分相对较高。在中年组,布依族得分稍低,与傣族、苗族、“其他”民族差异显著。哈尼族与彝族、苗族、壮族、“其他”族相比,得分相对较高,存在显著差异。(9)性别与文化程度在敬神意识维度存在交互作用。在文盲文化程度水平上,男性得分稍高,对敬神意识维度的重视程度高于女性。在女性群体中,文盲文化程度的个体得分稍高,与小学、中学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差异显著。(10)文化程度与民族在信教动机维度的交互作用。在彝族群体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得分较低,与文盲、小学、中学或中专存在显著差异;在傣族群体中,文盲文化程度的个体与其他各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显著,得分稍高;在壮族群体,文盲文化程度个体得分显著大于中学或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显著大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0)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价值观职业的差异分析,不同职业的人群在宗教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从均分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在宗教认知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人群的被试。学生、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的得分较高。(12)西南民族宗教价值观的总体特点是:民族性与宗教性、共同性与独特性、发展性与继承性、象征性与具体性并存。(13)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西南民族的宗教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传承方向由单向向双向化变化,价值观传承中强化与弱化并存,传统与现代互动结合,个性化与一致性并存,从非理性到理性,传承中见变迁。